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有哪些關於年糕的傳說?

有哪些關於年糕的傳說?

年糕因其諧音“高齡”,口味多樣,幾乎成了家家戶戶的必備美食。年糕的款式有方形黃白年糕,象征金銀,表達新年發財的意思。

據說我國古人在7000多年前就開始種植水稻了。自漢代以來,有“年糕”、“魚餌”、“糯米”等多種名稱。

然而,真正出現年糕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左右。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幫助闔閭奪取了吳國的王位,幫助他整頓軍隊,增強國力。但闔閭太驕傲了,下令伍子胥修建“闔閭城”以示功德。

城墻建成後,吳王舉行盛宴慶祝。席間,大臣們縱酒作樂,以為有了堅固的城池,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看到這些,中國的宰相伍子胥非常擔心。他召來自己的隨從說:“滿清的文武官員現在認為高墻可以保護吳國的和平。雖然城墻可以抵擋敵兵,但是裏面的人要想出去也會受到同樣的牽制。如果敵人圍而不戰,吳豈不是被困繭中?如果妳忘乎所以,妳會有麻煩的。如果我有個三長兩短,吳國被困,糧草匱乏,妳可以在襄門城下挖壹米取糧。”

隨從以為伍子胥喝多了,卻沒當回事。不久,吳王闔閭死了,夫差繼位,聽信讒言。伍子胥力勸吳王拒絕越王勾踐的求和,遭到拒絕,被賜死罪。

伍子胥自殺後,越王勾踐出兵攻打吳國,包圍了吳國首都姑蘇城。吳軍被困城中,沒有燒飯的食物,街上婦女兒童痛哭流涕。

這時,伍子胥的隨從想起了先前的命令,趕緊叫鄰居到香門外挖糧。當他們在城墻下挖了壹米深時,發現城磚是用糯米粉制成的。

人們頓時激動不已,紛紛朝墻跪下,向伍子胥致謝。這些糯米粉救了城裏的人。於是在伍子胥家人的主持下,用糯米粉做成的城磚分發給城裏饑民,大家暫時度過了饑荒。

後來,為了紀念伍子胥愛國愛民的精神,姑蘇城裏的人們每年冬天都會準備年糕,以示對伍子胥的懷念,並在春節時與親朋好友分享。所以蘇州的年糕形狀和城磚差不多,而且煮後不油膩,曬後不開裂,放久了也不壞。

這個傳奇故事,不管是真是假,都充分表達了人民對忠臣聖賢的敬仰。

遼朝時,據說北京正月初壹,家家有吃年糕的習俗。到了明清時期,年糕已經發展成為市場上的常年小吃,南北風味各異。

年糕好吃,香甜醇厚,歷史氣息濃厚。北京人喜歡吃紅棗年糕、百果年糕、糯米或黃米做的白年糕。河北人喜歡在年糕裏加入大棗、紅豆、綠豆壹起蒸;在山西北部和內蒙古,人們習慣在新年吃黃米粉炒年糕,有些年糕裏會塞豆沙和棗泥。山東人用黃米和紅棗蒸年糕。

北方的年糕以甜的為主,清蒸或油炸,有的人幹脆蘸糖吃;南方的年糕有甜有鹹,比如蘇州和寧波的年糕,是用粳米做的,口味清淡。除了蒸炒,還可以切片炒或者煲湯。甜年糕是用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花、桂花、薄荷、菜糊等配料做成的。它們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也可以用蛋清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