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臘八節有喝臘八粥,泡臘八蒜的習俗。在河南等地,臘八粥也被稱為“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嶽飛的節日習俗。原來臘八粥還有這樣的傳說。
以及佛教的起源
中國民間傳說,說臘八粥是朱元璋發明的。朱元璋小時候家裏窮,在財主家放牛。他經常被打被罵,他很餓。有壹次,他牽著壹頭牛走過壹座木橋,老水牛掉到橋下,摔斷了腿。富人把他關在壹個房間裏,三天三夜不吃飯。他
在中國,臘八節有喝臘八粥,泡臘八蒜的習俗。在河南等地,臘八粥也被稱為“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嶽飛的節日習俗。原來臘八粥還有這樣的傳說。
以及佛教的起源
中國民間傳說,說臘八粥是朱元璋發明的。朱元璋小時候家裏窮,在財主家放牛。他經常被打被罵,他很餓。有壹次,他牽著壹頭牛走過壹座木橋,老水牛掉到橋下,摔斷了腿。富人把他關在壹個房間裏,三天三夜不吃飯。他太餓了,以至於找到了壹個老鼠洞。當他挖出來的時候,他發現了壹個老鼠糧倉,裏面有大米、豆子、玉米、珍珠米、紅棗……應有盡有。他用壹鍋粥煮了這些東西,覺得比什麽都甜。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吃膩了山珍海味。壹天晚上,朱元璋想起當年的這種粥,命廚師用各種五谷熬粥,大宴群臣。這壹天是臘月初八,因此得名“臘八粥”。
關於臘八粥的起源還有壹種說法。據說臘八粥來源於老百姓對嶽飛的紀念。為紀念宋代民族英雄嶽飛,他堅持抗金,卻被奸臣秦檜陷害。朝廷得了十二金,召嶽飛進京。嶽飛無奈,急忙班師,壹路糧差。百姓聞訊,家家戶戶送來粥飯,嶽浚壹起吃了,道謝而去。那是臘月初八。嶽飛被殺後,百姓每年臘月初八都要燒“百飯”,以示懷念。
另外,關於臘八粥的起源還有壹種說法。據說臘八粥來源於修建長城的秦人對鬼魂的悼念。秦始皇修長城,所有民工都奉命前來。他們很多年不能回家,他們依靠家人給他們送食物。壹些家在千山壹水之隔的農民工,無法送飯,導致很多農民工餓死在長城遺址。有壹年臘月初八,沒有飯吃的民工合夥積攢了幾把粗糧,放在鍋裏煮成稀粥,每人喝了壹碗,最後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在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作為紀念。
臘八粥的佛教淵源
根據佛教經典記載,臘八粥據說來自印度,是為了紀念釋迦牟尼佛。臘八粥是臘八節上用多種食材熬制的粥,又稱七寶五味粥。臘八粥來自印度天祝。臘月初八是佛祖開悟的紀念日,俗稱臘八節,在佛教中稱為“法寶節”。臘八粥的習俗並不是佛教所擁有的。臘八粥作為民間習俗,在臘月初八吃,慶祝豐收,壹直流傳至今。最早的臘八粥是用赤小豆熬制的,經過演變和地方特色逐漸豐富。
據《因果經》記載,由於六年苦行,釋迦牟尼無暇顧及個人衣食。他每天只吃壹些麻麥,壹年四季不準吃不準穿。當他完成學業的時候,他已經穿著衣服,骨瘦如柴,看起來像壹根枯木。
累了,他走下卡都山,坐在河邊,向村民乞討。村裏壹個放牛的女人用碗給釋迦牟尼煮牛奶,使釋迦牟尼恢復得很快。佛教興盛後,為了紀念這壹事件,規定這壹天是古印度人民“齋戒出家”、施舍窮人的日子。
東漢佛教傳入中國後,臘月初八布施逐漸成為煮臘八粥的習俗。在中國的壹些佛教寺廟裏煮“臘八粥”是為了紀念尼羅河上壹個放牛婦女救助釋迦牟尼的故事。
隨著佛教的興盛,臘八粥也在民間流行。有錢人的臘八粥要用幾十種米豆和水果熬制,親朋好友也互贈禮物。窮人也要在這壹天用小米和紅棗煮壹鍋粥。傳說臘八不喝粥明年會更窮。清代皇宮裏喝的臘八粥,是雍和宮的喇嘛煮的,作為貢品獻上。
臘八粥的傳說
很久以前,壹個名叫阿爾的和尚背著壹個用紅布做的幹袋子來到寺廟。負責的和尚看他老實巴交,就封他為轉子和尚。
阿爾勤奮努力。除了每天伺候五六百個和尚,他還能擠出時間來耕種菜園。當他點火的時候,他看到稻草上有壹根長釘,於是他把它放好,放進壹個幹袋子裏。洗米洗菜的時候,把壹粒米,壹顆豆,壹顆菜收起來,洗幹凈晾幹。久而久之,他收集了幾十袋東西。
有壹年,臘月初八,寺裏的和尚都去大雄寶殿講學,外國捐助者有幾百人,壹時間熱鬧非凡。恰好那天管錢管糧的和尚講課前忘了開倉取米。阿二不帶去闖唐菁,逛街買也來不及。我們做什麽呢他看著空空的電飯鍋,想起幾百個人要吃飯。真的很焦慮。最後想到身邊的幹坤包,對自己說:把這幾年積攢的糧食放在鍋裏煮,不就能解決這個燃眉之急了嗎?這個想法讓他高興得說不出話來。不壹會兒,吃飯的“雲板”響了。五六百個和尚進了齋堂。
他們想:今天是佛陀證悟的日子,所以他壹定可以吃壹頓豐盛的素食。可以走進齋堂看看,飯不像飯,菜不像菜。因為和尚有個短規矩,吃飯的時候不要多說話,什麽都不說,但是吃起來味道特別好。後來大家約定每年臘月初八煮這種米,取名臘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