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除夕夜,古人除了吃年夜飯還有什麽活動?

除夕夜,古人除了吃年夜飯還有什麽活動?

壹:驅魔(唐朝)

相比後世,富庶富貴的唐朝依然有宵禁的規定,夜晚通常是冷清的。但每年除夕,卻是被宵禁“禁”了壹年的長安人最熱鬧的活動:驅邪。

驅魔是中國驅鬼迎神的傳統活動。在中國民間傳說中,“年”是壹種兇猛的怪獸。所謂“過年”,就是把妖怪打走。既然是“打怪獸”,當然要組團出去。於是就有了由來已久的“驅魔”活動。在唐代,這是壹個前所未有的除夕現場。

在唐代的長安城,每年除夕,通常由壹對男女帶著老太太、老先生的面具,即“儺翁”、“儺母”領舞,周圍是成千上萬戴著面具的歡快的孩子,即“護兒護女”。壹支“驅魔大隊”浩浩蕩蕩,在長安翩翩起舞。

在這歡樂的時刻,要想玩得開心,關鍵看驅魔大隊領導的節奏:壹定要唱好驅魔詞。

唐代除夕夜的驅魔詩原文出土於敦煌遺書:遠遠來到宮門,就看到壹群鬼子,裏面有壹個黑墩墩的,身體挺得筆直,頭蹲著...妳要往南走幾千裏,往北走多遠就不用說了!壹群怪物就在前面,其中壹個躺在屋檐上...讓我們把這家夥踢出千裏之外,抓住他驅逐出北方!在激動人心的音樂中,這個開場當然是相當有節奏感的。狂歡的人們也載歌載舞,在野外玩得不亦樂乎。

當然,真正讓他們開心的並不是想象中的“怪物”:這是辛苦的壹年,是抑郁不開心的壹年。就在這個大年三十,盡情的攤開,在這個即將到來的壹年裏拋!

二:裝傻(宋朝)

相比宵禁嚴格的大唐,商品經濟發達的大宋,春節當然要熱鬧得多。據《東京夢錄》記載,除夕之前,自臘月以來,汴京城的市場相當熱鬧。“薩福花、韭菜、生菜、薄荷、核桃”等蔬菜都很受歡迎,都是年夜飯的必備食材。另外,直到除夕,家家戶戶都要保存臘肉和臘月,有的可以吃到第二年夏天。

而且從臘月到除夕,汴京城的大街小巷也漸漸熱鬧起來。宋代春節的高潮是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然而,除夕夜,汴京城宮門對面搭起了燈棚,各色彩燈如火如荼。市場的“預熱”也開始了。禦街兩側的長廊下,每天都有席子上的雜技歌舞評書表演,壹天比壹天熱鬧。所以除夕夜,很多人也會“約上朋友,晚上去天街看舞隊提前賞元Xi”——先看新鮮的。

但在除夕夜,宋代還有壹種家庭除夕夜儀式:除夕過後,全家人往往圍坐在火爐旁,徹夜不眠,從而“守護”新年。但最讓人捧腹大笑的還是宋朝的孩子們:這時,孩子們會成群結隊地跑出來,在大街上歡快地唱著兒歌。通常是“賣癡呆,賣妳傻,賣妳傻。”也就是說,在告別舊年,迎接新年的那壹刻,我把舊年的“癡呆”全部拋在了腦後。新年伊始,我是壹個更聰明更堅強的孩子。

時代在變,時光飛逝,但孩子聰明健康成長的願望從未改變。

三:“預熱”大片

明朝的除夕也是相當熱鬧的。比如明代的“觀歲”習俗就更為復雜:每年二十四日,要更換符濤門神,除夕更要祭祖神,要把松木立得和房子壹樣高,然後向天點燃,也就是“燒火盆”的習俗。除夕夜的城市裏,常常是煙花滿天。據明朝的記載,簡直是“亮如夕陽布”。另外,床下要點燈,祈求來年的好運。

然而,與這些火熱的場面相比,同樣是除夕,明代春節期間的另壹項熱鬧活動也在悄然“升溫”:明代的“賀歲大片”和各種節慶戲曲。

明朝的戲劇比宋朝發達,看戲活動是春節的重頭戲。僅明代皇宮,壹年四季就有500多個戲班。除夕夜,我從不休息,加班排練。然後從正月初壹開始,每天都有大戲上演,不僅有《西遊記》《三國演義》等各種題材,還有各種“大制作”:各種神話題材的特效場景都可以在明朝的舞臺上做。各種眼花繚亂的場面都是用錢砸出來的。這個時候明朝的皇帝還會親自點戲曲,以嶽飛為題材的戲曲往往是皇帝們的最愛。

宮裏的戲熱鬧,人也不差。到了明代,戲曲演出遍布全國,往往在臘月,各地舞臺開始布置,戲班也進入緊張狀態。甚至全國各地的大客棧都在為節日期間的戲曲表演做準備。只要客人願意付錢,入住酒店後就可以享受豪華的劇場包廂。

還有許多民間劇院。比如經濟發達的臨清地區,就有40多個劇院,50多個劇團。在江陰的春節期間,經常會有三四天的戲劇,吸引了數萬名觀眾。有壹次,因為喊聲震天,江陰的新地方官大吃壹驚,誤以為海口鬧事,這是明朝春節的大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