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文參考羌活史聖湯[中醫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羌活史聖湯》同名方劑約11個,其中《內外傷辨》中記載的方劑為常用方劑,由羌活6克、獨活6克、槁本3克、防風3克、炙甘草3克、川芎3克、蔓荊子2克組成,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表證型風濕病。本方是治療風濕表證的常用代表方。常用於治療感冒、類風濕性關節炎、神經性頭痛等。
4中國羌活史聖湯《內外損傷辨證》卷4.1羌活史聖湯別名痛風方、痛風方散、史聖湯
4.2羌活、獨活各壹元,甘草(炒)、槁本、防風、川芎各五分,蔓荊子三分[1]。
羌活6克、獨活6克、槁本3克、防風3克、炙甘草3克、川芎3克、黃荊子2克[2]。
4.3羌活史聖湯,主要用於《傷寒論》內傷辨證卷,具有祛風勝濕的功效。主治:風濕表證。癥狀有頭痛、頭重、全身疼痛、側翻困難、惡寒微熱、苔白、脈浮[2]。外傷因濕,日下抑郁,肩背疼痛,強脊痛,脈浮;邪在少陽、厥陰,臥更驚。
4.4羌活史聖湯的用法用量是什麽?口,全為壹身[1]。兩杯水,炒到壹杯,吃空心前取溫服[1]
去嗎?口,全部為1服裝。2杯水,炒到1杯,吃空心食物前要帶好保暖的衣服。
4.5若經中有寒濕,身重腰重,加酒洗韓季芳5分,輕附子5分,重附子5分。
4.6註意風濕熱、體陰虛者慎用。如果下半身是濕的,那就要用益水的方法來尋求,不適合我們這邊。[2]
4.7方藥解釋本方治療的證候,多為因風出汗,或久居潮濕之地,風濕之邪附於肌表所致。邪在表,所以要從表解決,讓風濕之邪隨汗而去,所以治療就是祛風勝濕。羌活、獨活為君藥。羌活能祛風濕,獨活擅長祛風濕。兩者結合可祛除全身風濕,放松關節,緩解關節痛。以防風、槁本為臣,祛風風濕,止頭痛。輔以川芎活血、祛風止痛;牡荊善祛風,治頭痛。與羌活、川芎配伍,止痛效果尤為顯著。炙甘草各種藥物的配制嚴謹,藥物搭配均衡。[2]
4.8臨床應用[2]
1.本方是治療外感風濕病的常用代表方。臨床癥狀如頭痛、頭重、身疲體痛、難翻身、惡寒微熱、苔白脈浮等,可用本方加減治療。
2.加減:寒濕重者,若體重較重,尤其是腰部較重,加防己、附子,若體重較重,加制川烏;濕熱重,關節疼痛,加蒼術、黃柏、薏苡仁、防己等。清熱利濕。
3.此方常用於治療感冒、類風濕性關節炎、神經性頭痛等。
4.9各種論據1。《醫方考》:《經》雲:風勝濕。所以用各種風藥如羌、防、秋、杜、熊、滿來治,用風藥來治濕。例如,在壹個低濕的地方,它是受歡迎的,它不會整天被淋濕。也有人說,什麽都不能穿透,但風可以利用。所以所有關節疾病都必須用風藥治療。用甘草的用風藥,使其幹燥,調理。這叫控兵。
2.《醫方集》:此足太陽藥也。《經》說:風能勝濕。如果東西是濕的,風會把它們吹幹。羌、杜、方、秋、熊、滿都是風藥,濕氣在表,六則辛溫,都是解表之藥,使濕氣從汗中釋放出來,進而驅散壹切邪氣。槁本專治太陽寒濕;荊、方山風濕病;第二,活祛風勝濕,也開關節;川芎在明清時期可以養氣,治療頭痛。甘草有助於辛味和甜味的草藥發散到陽氣中,氣味芳香,對頭發有滋補作用。
4.10註:通風防風湯(醫學發明第五冊)、通風防風散(普濟方第九十七冊)、史聖湯(醫學級第七冊)。
4.11宋配方羌活優於單用濕草,荊條加防風;濕邪在頭,腰痛,出汗,陽氣上升,經絡。[2]
4.12來源《內外損傷辨證》卷四時用藥加減
5仙氏羌活獨活湯“有效方”5.1處方羌活和獨活,各配兩塊錢。槁本、防風、蔓荊子、川芎各壹枚。甘草(烤了半塊錢)。
5.2方賢《羌活史聖湯》功能主治:腰酸背痛、腰折、項拔、上湧頭痛、足太陽經不遂。
5.3羌活史聖湯用法用量:取壹服,水兩分鐘,生姜五片,煎壹分鐘,飯後溫服。若身重腰重,但經中有濕熱,則黃蘗加壹錢,附子半錢,蒼術二錢。
5.4方顯,出處為明,寫下奇方。
6.醫宗《金鑒》卷43羌活燥濕湯(6.1)組成防風通絡湯、附子。
6.2羌活史聖湯,主要用於《醫宗金鑒》第43卷,主要用於治療寒濕引起的腰痛。
6.3來源《醫宗金鑒》卷43
7.《冷血大白》卷二羌活祛濕湯由羌活、防風、蒼術、黃柏、澤瀉、茯苓、廣皮和甘草組成。
7.2功效羌活史聖湯,主要用於《傷寒論·白》第二方,具有解表裏、祛風勝濕之功效。適應癥風濕相持,肢體疼痛,不能側身翻身;風濕熱脈,腫痛,小便不利。
7.3加減風濕寒,去黃柏加桂枝。
7.4出處《傷寒白》卷二
8.《治則通脈》中的羌活史聖湯(8.1)由羌活、白術、防風、白術、澤瀉、茯苓、廣皮、甘草組成。
8.2羌活史聖湯,主要用於“治則通脈”,主要用於治療寒濕傷陽、筋脈拘攣、左脈浮緊。
8.3羌活史聖湯,它源於《治則脈》壹書
9.《古今醫鑒》羌活祛濕方(9.1)由羌活7分、獨活7分、防風5分、升麻5分、柴胡5分、槁本1錢、蒼術1錢、川芎8分、蔓荊子8分、甘草5分組成。
9.2羌活沈強史聖湯,主要用於古今醫案,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病,全身疼痛。
9.3羌活史聖湯用法用量:水煎服,溫服。
9.4在制備方法上備案壹個劑量。
9.5出處《古今醫案》第4卷
10《福壽方婧》羌活利濕湯10.1由羌活1.5、獨活1.5、炙甘草1、川芎1、槁本1組成。
10.2羌活史聖湯,主要用於福壽方靜,主要用於濕痰蘊結,熱盛於中,惡寒於背。
10.3羌活史聖湯的劑量為1劑量。水煎,遠溫服用。
10.4來源“福壽方婧”
11《普濟方》卷147羌活湯11.1由炙甘草3分、黃芪7分、生甘草5分、生黃芩3分、酒黃芩3分、人參2分、羌活2分、防風2分組成。
11.2功效《普濟方》147卷主要用的羌活史聖湯,具有祛濕瀉熱的功效。主治:真氣已虛,胃火盛,汗出不止;或者陰中之陽,陽中之陰皆衰,胃中真氣衰竭,陰火也衰,皮膚幹燥無汗,甚至濕弱幹燥,無時無刻無汗。
11.3羌活史聖湯用法用量為1。水2湯匙,煎至1.5茶匙,加入細辛後再煎至1茶匙,以除我熱服。
11.4羌活史聖湯臨床應用:二月已畢的張雲富,天氣寒冷多雨,寒濕夾雜,飲食勞損不當。病情解決後,出了好幾天汗,怕冷,又穿上厚衣服,心裏熱煩,長官。這是胃裏的陰火,隨著外面雨水的潮濕,又猛又熱,兩氣相和,使得濕熱難吹,汗出不止,又見普通感冒。為了幫助東方甲乙風藥去濕,以甘寒瀉熱,羌活勝濕湯。拿了就停,所有的證都不了了之。
11.5來源普濟坊第147卷
12“壹盤珠”含羌活、獨活、防風、川芎、蒼術、甘草。
12.2羌活史聖湯,主治壹側“壹盤珠”,主治風濕上湧,頭重如裹,似被什麽東西罩住。
12.3羌活史聖湯用法:以姜為導,水煎。
12.4來源《壹盤珠子》第1卷
13《手氏保元》卷二羌活祛濕湯13.1方明羌活祛濕湯
13.2由羌活、獨活、槁本、防風、蔓荊子、川芎、甘草、白術、防己和黃芪組成。
13.3羌活史聖湯,主要用於《手氏寶源》卷二,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濕熱,體虛重倦,易臥,腰酸背痛,落枕,拔頂,上行頭痛,足經不遂。
13.4羌活史聖湯用法用量生姜水煎服。
加減13.5如果經期有濕熱,會看到身體很重,腰也很重。黃柏加1錢,附子加5分,蒼術加2錢。
13.6關於制備方法的文件劑量。
13.7來源《壽世寶源》卷二
14犀牛燭雜病卷27羌活史聖湯14.1羌活史聖湯
14.2包括羌活、防風、蒼術、甘草、黃連、黃柏、澤瀉和豬苓。
14.3羌活史聖湯是《雜病》卷二十七的方劑,主要用於濕熱腰痛。
14.4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