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 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端午節是我國民間五大節日之壹,受到全國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視,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端午節有哪些風俗活動,希望大家喜歡!
端午節有哪些風俗活動
壹、賽龍舟
傳說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寓意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二、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其由來已久,據記載,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粽子。民間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
三、佩香囊
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愛意。
四、懸鐘馗像
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人們在端陽節懸掛鐘馗像,用來鎮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五、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 清明 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
六、遊百病
貴州地區端午風俗。男女老幼往野外遊玩,穿新衣,在中午壹時左右,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樂。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當地人稱此舉為遊百病或洗百病,並認為這樣做會使壹年內吉利平安。
七、飲雄黃酒
雄黃是壹種中藥材,中醫藥書籍說雄黃能治百蟲毒、蟲獸傷,故民間有“五月五日飲雄黃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蟲”等俗言。
八、拴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端午節日清晨,大人起床後第壹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
九、吃雞鴨鵝蛋
端午早晨,東北壹帶是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 兒童 的肚皮上滾動,然後剝皮讓兒童吃下,據說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
十、驅五毒
端陽節這天人們在門上貼上紙剪的五毒圖像,以避其毒。驅五毒反映了人們除害防病的良好願望。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壹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征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鬥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壹二枚別致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夥的對象心靈手巧。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五毒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壹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采藥,以雄黃酒灑墻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藥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鬥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並應弘揚傳承的。
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 其它 原因。通常將掛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壹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壹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壹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壹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裏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躲端午,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遊《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賽神”之句。《嘉靖隆慶誌》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誌》:“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遊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喝雄黃酒、吃粽子、龍舟競渡、除五毒等。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壹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壹位老醫師則拿來壹壇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
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有哪些風俗活動2022相關 文章 :
★ 2022端午節活動主題方案通用大全10篇
★ 2022端午節主題活動方案(7篇)
★ 2022端午節主題活動方案最新10篇
★ 2022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
★ 2022年端午節活動主題策劃方案5篇
★ 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大全
★ 2022大學生慶祝端午節活動方案5篇
★ 2022端午節習俗活動總結五篇
★ 端午節的民間傳說有哪些
★ 2022最新端午節活動主題名稱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