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門雲(1832-1916)寫的圓明園詞說:“敵兵未到,牧童見驪山火。”他自言自語道:“外地人進京,到了園宮,看到裏面富麗堂皇的陳設,彼此都避而不入,怕對方索要財物損失賠償。且洋人出,貴胄貧民主張奸淫百姓,冒充洋人,故先放火,洋人回師劫掠。”王在幕府工作,掌大權大臣的生產部。根據他的所見所聞,認為英法聯軍占領北京時,第壹批進入圓明園的人並不是英法聯軍,而是當地的土著,是海澱附近的貧苦滿漢。
《花伴人民聖所書》的作者黃浚(1890-1937)也提到了這個謎。對此,黃俊評論道:“圓明園戰役之初,盟軍只燒園外的官宅,或者是軍事上的需要。且多旗手匪趁機劫掠,故聯軍亦入園。”據英法聯軍士兵回憶錄記載,他們追擊滿清士兵,於65438年10月6日進入圓明園。那天為了打仗,圓明園外燒了幾棟房子。來自鄉下的英法士兵,住在皇宮裏,視野開闊,垂涎三尺,已經在說偷寶的事了。但據說第壹天還好,只有幾個法國士兵拿了幾樣小東西留作紀念,沒有動手。第二天,6月7日,10,海澱的中國人做到了。他們不敢去搶洋兵占領的宮殿,就去搶沒人看管的仆人、管家、太監的房子。
圓明園被洗劫,英法聯軍是罪魁禍首,但“強奸人民”的罪名逃不了。英法聯軍正式開始搶劫後,北京的暴民開始更大規模的搶劫。都說河溝裏都是鍋碗瓢盆,搬不動,丟不掉。之後圓明園不得安寧。北京的老百姓,每當有動亂或官兵平時疏於防範的時候,就拖著板車去海澱。從楠木、金磚到石頭、瓦片,皇帝的東西,都搬回家了。幸運的是,妳仍然可以在廢墟中找到可以撿拾的瓷器和玉器。
所以在外界看來,圓明園是中國人先燒的。當然,英法聯軍也不好。他們已經有組織有紀律的分配贓物,處理和拍賣圓明園財產在花園裏。等到英國公使爾金為了報復清政府殺害人質,決定火燒圓明園的時候,悲劇已經預定好了。
或許,很多善良的人會懷疑上述記錄的真實性,但伊拉克戰爭前半段美軍攻占巴格達後的場景有目共睹。伊拉克博物館被洗劫壹空,電視畫面顯示壹些伊拉克人從家中搶東西,甚至中國駐伊拉克大使館也未能幸免。“渾水摸魚”這個詞在中國歷史上經常使用。我認為搶劫的不僅僅是外國侵略者,還有“自己人”。秦末,項羽火燒鹹陽,楚兵放火。劫匪中肯定有大量當地人,否則為什麽歷史上的大火持續了“三個月”?明末“突圍之王”李自成進京,也是北京本地人先搶了他,但為時已晚。辛亥革命時期,北京、南京、武漢等地也發生過類似事件。有人想趁亂劫掠,但由於有壹批商人、政客、士紳出面維護,禁止劫掠,這是改朝換代史上最好的時機。
國內外,歷史上壹次次“趁火打劫”的現象說明,這不是某個國家人民文化素質的問題,也不是某個民族性格缺陷的問題,而是制度問題。如果壹個國家、壹個社會不鼓勵國民擁有自己獨立的財產、事業、信仰和追求,不能享有參與治理國家的權利,沒有公民的意識,他們就不會認為自己是國家的主人,就會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壹旦有機會搶劫,他們就會沖進壹群暴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