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尹建玲的壹些作品

尹建玲的壹些作品

尹建玲2005-10-27

沒想到65438到0999年間寫的《紙人》會成為我比較重要的作品之壹。現在很多兒童文學研究者認為她是中國第壹部真正意義上的“成長小說”,她也被列入了壹些學校的“兒童文學必讀書目”。《紙人》沒有獲得任何官方獎項,但我得到了讀者各種形式的感謝和認可,它成為了我的代表作。

想到當初的創作還是很有意思的。

在此之前,我壹直專註於青春期少女的創作。我覺得青春期的抑郁其實大部分來自於心理性意識的覺醒。它像是少年成長中的“成長儀式”,更像是少年人生中的“第二次重生”。相對於男生來說,青春期帶來的變化更加復雜、微妙、隱蔽。更多的是投射在心理活動上,是壹種情感的隱秘欲望,是壹場夢幻世界的精神遊行,是壹場有趣曲折的情感遊戲。這樣的心理活動有時是美好的,但有時是痛苦的,難以自拔的。那些對愛情的渴望,不壹定會傾註到異性身上,也可能傾註到同性的老年人身上(心理學上稱之為“迷戀老年人”)。而他們對愛的渴望的表達,有時是不合邏輯的,不合理的。他們面前有那麽多難以解開的謎團,包括他們自己,也包括他們自己的身體。

我對少女心理的接觸是從自己的洞察開始的。起初是以散文的形式。壹些微妙的心情,隱藏的心情,那壹年的深刻記憶,都被壹壹搜索出來,曬在今天的陽光下。那些散文在今天贏得了無數年輕女孩的青睞。他們給我寫信,向我傾訴,這讓我有點吃驚。他們告訴我,他們和我壹樣。他們讓我相信,生命、愛情、情感是永恒的,不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在這樣壹個沒有安全感的時代,現在的孩子比過去更難。他們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面對更復雜的誘惑。對於敏感的孩子來說,如果沒有緩解的渠道,痛苦和壓抑會加倍。

後來,當我需要更充分、更立體地表達思想時,散文的風格顯得有些單薄,於是我求助於小說。我想寫壹部和別人不完全壹樣的小說。我無法真實的再現現在孩子的生活,因為我的經歷,我的年齡,我的心態決定了我無法完全投入到他們的生活中。就算我寫,也是遙遠的觀望和膚淺的描述。與少年作家相比,我們成年兒童文學作家能做的,是對生命本質的深層次的、直接的探索,是既能震撼他人也能震撼自己的真誠表達。

在1999之前,我斷斷續續寫過幾篇關於青春期心理的中篇小說,準確的說是關於青春期性心理和青春期的輕微萌芽。我采取了謹慎溫和的態度。但聽完那些敘述,我有壹種喉嚨裏吐不出來的感覺。我承認,在兒童文學領域,確實有那麽多“不能”和“不合適”。這種“禁區”讓成年作家在寫作時不自覺地膽怯,回避重要。當時我是兒童文學專業的研究生,我的導師梅先生適時地推了我壹把。他建議我以青春期少女的成長和痛苦為中心,寫壹個詳細的、大的東西。在此之前,我曾經主持過壹段時間的青少年心理熱線,我發現現在正在成長的女孩子有很多羈絆。壹個向我求教的陌生女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解決不了她的問題,還是另壹個心理醫生放了心。她是壹名強迫癥患者,因為童年時期的性創傷而養成手淫習慣,並強烈自責。她不讓家人過問,但幾乎沒人能徹底治好她。(她後來成了《紙人》中中秋節的原型)我想到了我在成長過程中對身體和性的無知和無知;想起我中學的壹個女生,過早的告別了少女時代,變成了壹個庸俗的男人;想到我的父母和老師對性教育的沈默;想到這個時代無盡的誘惑...漸漸地,“紙人”的雛形浮現在我的腦海裏。

我逐漸意識到我需要寫什麽。紙人的主題其實是女生的“性”。這個主題壹直是兒童文學的雷區。

但我認為,寫壹個女孩的“性”也不是不可以。關鍵是要掌握好敘事取向,以及如何描述。正是由於青春期性意識的萌發,他們的性感受和心理上的異性愛並沒有結合在壹起。因此,表達青春期性意識的重點應該集中在心靈的微妙感受和愛情的情感方面。我想這也是少年文學和成人文學在視角和表達方式上的本質區別。對於女生來說,引導她們把身體的成熟看作是美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愛他們的身體,他們才能珍惜生命。和成長,正是在無知中痛苦和清醒。夏天的飛鳥,來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飛走了。

秋天的黃葉,它們沒有什麽可唱,只嘆息壹聲,飛落在那裏。

——泰戈爾的《鳥》

介紹

如果妳第壹次來到碧瑤鎮,妳會發現何瑤河的水與其他地方的不同。

在溫暖的春天,河水緩緩地、平平靜靜地流著,直到今年的封凍期。像壹個執著的回家的旅人,壹路朝著家走去,默默無語。所以它是柔順的,壹種綢緞,更像是滑過河床的透明玻璃,有棱角分明的碎瓷片,有幹凈光滑的鵝卵石,有妖嬈美麗的水草,有大大小小的魚群穿梭在水草和瓷器之間...

從岸邊看姚河,很是養眼。放學後的孩子也不急著回家,經常待在河邊。這條河也像壹位慈祥的母親,包容著來這裏玩耍的孩子們。最美的是水裏的魚。姚河裏的魚可能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可足,不到半寸幼,紅白,淺灰,黑煙,被岸邊的樹蔭遮蔽,三五成群,或遊或停,或覓食或嬉戲,自在無憂。在這裏,沒有誘餌的陰謀,沒有漁網的危險,只有平靜的水面,大人小孩與岸邊相安無事。水裏的魚和岸上的人壹起欣賞著白灰瓦和石埠拱橋的倒影,聽著遠處激流處水車的歌聲。

說到水裏的魚,不得不說碧瑤鎮的禁漁令。據說碧瑤鎮愛魚的習俗由來已久。河裏的魚不是為了吃,而是為了觀賞。居民們不得不去市場買魚。除了對漁民的處罰規定,鎮上還有人日夜在河邊巡邏。久而久之,大人小孩都有了愛魚的意識。鎮外還流傳著壹個有趣的故事。據說有壹天,壹個勤快的大嫂去姚河邊打水,不自覺地舀了兩個指甲蓋大小的魚苗放進桶裏,被岸上的壹個禿子看見了。男孩壹句話沒說,假裝往石板上潑水洗臉,直到大嫂把水挑進她的廚房。突然,跟在她後面的男生不喝了:“好啊,妳竟敢偷河裏的魚苗打牙祭!明天見妳們唱紅旗民歌!”大嫂驚呆了,俯身探桶時,臉立刻紅了。因為碧瑤鎮的每個人都知道,偷魚不僅要罰款,還要在掛著紅旗的街上“禁止捕魚”幾天。這難道不可恥嗎?但大嫂畢竟不是故意的,於是趕緊轉身把那兩只魚苗放回了河裏。光頭仔見壹切都做得妥妥當當,開心地嚼著大嫂送來的高粱糖...

除了水中的魚,值得細說的,還有姚河下無數的細瓷件。沒人知道他們在水下睡了多少年。碧瑤鎮躺在大山深處,草叢中,是壹個如精美瓷器般的奇妙傳說。壹千多年前,碧瑤鎮周圍,到處都是制陶作坊和窯包。馬尾松砍下的窯柴堆得高高的,小山壹樣的瓷窯燒得通紅,還有沒日沒夜孜孜不倦的水雉...姚河邊,壹排排木桿起落,堅硬的瓷石被砸成齏粉,被加工成琉璃果後,又被。婦女們背著孩子,提著裝滿米飯和鹹菜的竹筒,從四面八方的村子裏趕來,為的是給瓷窯工人和她的丈夫壹口飯吃。然後石板路上出現了壹串破碎的腳印,像落葉壹樣,融化在泥土裏,印在男人的心裏。那些忙人手裏拿著的,可能是剛出窯的精致碗杯盤...多少個春秋過去了?如今的碧瑤鎮已經不再金碧輝煌,窯包難求。那些破碎的瓷片,連同過去的時光,壹起沈入了姚河底。但瓷瓦沒有睡著,它們還醒著,細膩的漣漪和水波是瓷瓦的低語,漫談著碧瑤鎮的古老傳說。

然而時過境遷,碧瑤鎮的繁華已經逝去。聲音停了,古窯的韻味隨風飄散。這幾年,姚河多少有些落寞和淒涼。這個地方慢慢地落了空,成熟的人們大概覺得這裏太安靜了,於是紛紛出門,去了外面的世界,只留下壹些老人和孩子在這裏壹天天的生活。這壹天,淡淡的,卻也像甜甜的麥芽糖,依舊有嚼勁。老人有老人的閑情,孩子有自己的樂趣。這種生活,清澈而悠閑,就像門前靜靜流淌的清澈的姚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