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壹行人壹走進奧竈館,壹擡頭便看見櫃臺上方懸掛著壹個牌子,上面幾行字讓遠道而來的我們摸不著頭腦。上面寫著:雙餃面、三餃面、四餃面。詢問後方才明白,所謂餃就是奧竈面的澆頭,有爆魚澆頭和鹵鴨澆頭等。若點面,服務員首先問幾餃?幾餃就是幾種澆頭。這對外地食客來說,真是個新鮮的名稱。慢慢走進昆山奧竈面美食文化,還真是獨具匠心,別有壹番特色和奧妙呢。?
正宗昆山奧竈面,制作過程十分精細講究,每個步驟都有它的獨到和奧妙,下面簡要介紹壹下。?
壹、制作面條。選料須用高筋面粉,按壹定配方,制成粗0.3 mm的龍須面,這樣制作的面條才嫩滑筋道,口感適中。?
二、吊湯。昆山奧竈面的獨到之處,更體現在這個環節上。它繼承了傳統風格,用多種肉料秘制而成,後經不斷發展,成為極具地域風情的昆山奧竈面。吊湯即將濃度高的老湯,兌水燒開,小火加熱保持溫度,最後放入煮好的面中。老湯是如何制作的呢?首先倒入醬油,再加入肉料和調料。肉料主要有豬蹄、豬皮、鴨頭、爆魚後的炸魚頭、炸魚尾等。加入的調料有花椒、大料、桂皮、茴香籽、三奈、辣椒等。再加入適量鹽,大火燒開,然後小火慢燉,撈出鍋內廢料,這樣制作的老湯稱紅湯。除了香味濃郁的紅湯,昆山奧竈面還有馳名的白湯。白湯是用鹵鴨湯兌水後,加入開水焯過的大骨、豬蹄、鴨頭、鴨脖等肉料,再加適量蔥姜進行煮制的。?
三、澆頭制作。傳統的昆山奧竈面,以紅湯爆魚面和白湯鹵鴨面最為著名。紅湯爆魚面的魚,選用當地淡水湖中3~3.5 kg以上的活青魚作為原料。制作爆魚澆頭,先將青魚切成65 g左右的塊,加入適量蔥姜鹽和白酒腌制5~6 h,放入油鍋大火炸,炸至焦糊即可出鍋。白湯鹵鴨面澆頭制作,首先將鴨子去掉頭、脖子和尾部,用大粒鹽反復揉搓,放置5~6 h入味,再放至燒開的清水中焯煮。撈出洗凈後的鴨子腹內置入姜、蔥,放入1 kg左右調料包。為了給鴨子提香,還要放入1 kg左右的豬油,最後蓋上壹個大鍋蓋,鴨子在鍋內煮制40 min即可出鍋。傳統的昆山奧竈面燉制的鹵鴨,皮身雪白,味香質樸,切成75 g左右的塊,作為澆頭放入面中,味道純正,鮮嫩爽口,鴨香宜人。?
四、打碗。打碗就是把蒸好的碗碼放整齊,放入小料的過程。紅湯面放入雞精、爆魚所用的油或根據客人要求放入香油。白湯的小料是雞精和雞蛋皮等。將打好調料的碗擺放好,放入吊好的紅湯或白湯,湯裏還要加入切好的韭菜丁,然後就可以煮面了。?
五、煮面。面要大火大鍋來煮,由於面細,下鍋後翻壹個小花就熟了。壹碗碗奧竈面擺上餐桌,寬湯細面,汁濃油亮,香氣撲鼻。用筷子輕輕壹挑,熱氣騰騰而起,碗熱,碗裏的面、湯、澆頭更熱,好壹個湯鮮味美的昆山奧竈面。?
昆山奧竈面制作精湛講究,不僅澆頭選料嚴格,還有壹個頗具特色的環節就是“三熱”,即碗熱、湯熱、面熱。碗熱就是碗在盛面之前要先蒸上10 min,保證面在上桌之後還是滾燙的。湯熱是指加入碗中的湯,無論紅湯還是白湯,都要在大鍋中小火不停地加熱保持溫度。面熱是指煮好的面直接入碗,無論春夏秋冬,都是不會潑涼水的。壹碗面端到客人面前,壹定是滾燙的。?
昆山奧竈面獨具匠心的制作,無論紅湯爆魚面,還是白湯鴨面,均色香味俱佳,鮮美醇香,口味獨到,地域風情濃郁,吃上壹口便令人回味無窮,不愧入選中國十大面條之列。?
昆山奧竈面“奧竈”二字由來,與乾隆皇帝有關。相傳,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時,途經昆山遊覽玉峰山景後,腹中饑了,於是來到壹家小面店吃了壹碗紅油爆魚面,覺得味道無比鮮美,忙讓太監打聽烹制方法。由於方言關系,太監似懂非懂,無奈只得急中生智面奏皇上:“紅油面味道好,主要是面竈上的奧妙。”乾隆壹聽哈哈大笑:“面竈奧妙,奧妙的面竈。”從此這家小面店就有了“奧竈面”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