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王軍的船只從益州出發時,吳王的方位消失了。長張騫鏈沈入河底,石墻上降下壹面旗幟。生命中有多少悲傷的過去,高山依然不改寒冷。從此世界屬於壹起,燈心草在老基地呼嘯。
2.作品賞析:詩的前四句精煉緊湊,對比寫出了雙方的優劣、進攻路線、攻防方式、戰爭結局。它只用第壹首詩寫西晉水軍的離去,然後單獨寫吳棟:在戰爭開始的反思中,苦心經營的工事被摧毀,直到舉旗投降,步步緊逼。人們不僅看到了失敗者的形象,也看到了勝利者毀滅性的氣勢。可以說是虛實交替,勝敗同相,是巧妙的安排。
這位詩人很擅長剪裁。他從眾多歷史事件中單挑出西晉滅吳,耐人尋味,因為是六朝之首,它有相當“新奇”的防禦工事,實際上都被摧毀了。後人理應借鑒,其實不然。所以寫吳國的滅亡,既暴露了當時吳王的無能,也顯示了後來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國家的統壹是歷史的必然。第二,詩人在描寫晉吳之戰時,關註的是吳,而在描寫吳時,又指出虛無縹緲的精神支柱“王道”、自然地形和之鏈都是不可靠的。這從反面說明了壹個深刻的思想,那就是“繁華落盡人事,山河空”(劉禹錫《金陵懷古》)。可見這樣的剪裁在於其對主題的完美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