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黃丸來源於宋代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六味藥物組成,其特點是甘淡性平,補而不滯,可滋陰補腎。
錢乙學習時,“不名壹師”,善於化裁古方,創制新方。如六味地黃丸。原是張仲景《金匱要略》所載的崔氏八味丸,即八味腎氣丸(幹地黃、山茱萸、薯蕷、澤瀉、丹皮、茯苓、桂枝、附子)的加減化裁,作六味地黃丸,用來當作幼科補劑。對後世倡導養陰者起了壹定的啟發作用。
擴展資料:
錢乙行醫註重實踐,同情百姓疾苦
錢乙行醫註重實踐,非常同情民間百姓的疾苦,而且還非常善於總結在行醫實踐中得到的經驗和感受,形成規律性、理論性的東西。錢乙提出小兒“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的理論,並在臨床應用四診(望、聞、問、切)時,十分重視“望”診。
錢乙對患者全身狀況均作詳細論述和描繪。對兒科常見病的鑒別診斷作了描述,提出多種有效療法。且能區分出幾種不同類型的黃疸,其中包括現代醫學所說的傳染性肝炎、腸寄生蟲病的發生和新生兒溶血性黃疸等疾病。
人民網-六味地黃丸有個大家族
百度百科-錢乙
百度百科-六味地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