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道值得回味的家鄉菜:客家腐乳客家腐乳的制作工藝非常復雜。妳需要經過泡、磨、榨、煮、調、壓、切、煎、釀、燉等多種工序,才能吃到壹份美味的客家豆腐。簡單說明壹下腐乳的制作過程。“泡”:首先要選擇顆粒飽滿、無蟲洞的黃豆,隔天晚上用清水泡豆子。豆子的浸泡時間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否則豆子出漿少,影響豆腐的產量。
“磨”:第二天壹早將豆子磨好,用勺子將黃豆用水舀進石磨頂部,豆漿從石磨中慢慢滲出,順著凹槽流進桶裏。磨豆腐是很耗體力的,也只有這樣,手工做出來的豆腐才好吃,因為石磨可以把豆漿磨得足夠細。雖然現在市面上有電動石磨,但是做豆腐嫩滑的速度太快了。
壓榨:將豆渣通過濾袋過濾,擠出豆汁的過程。
煮沸
過濾後的豆水倒入大鍋中,用柴火燒開。煮的時候就是我們說的豆漿。
調:煮沸後,將豆漿倒入祖傳大桶中冷卻片刻。然後將鹵水“調制”成豆腐花。鹽水的制備是壹個關鍵步驟。鹽水放多了豆腐會變老,鹽水放少了可能做不出來。所以,用勺子把鹽水壹點壹點滴到豆漿裏,慢慢攪拌。鹵水冷卻後,表面會形成壹層“腐竹”。每次我爺爺把它放在書架上,他都會拿給我看。我喜歡蘸白糖吃。味道香甜可口。
壓榨:將凝固後的豆漿舀入蓋著過濾袋的豆腐棚中,用大缸中的重物將剩余的水壓出,約需半小時。
“切”:然後把豆腐切成丁,白豆腐就做好了。切好後放在籃子裏瀝幹水分。
“炸”:將白豆腐放入鍋中炸至兩面金黃。炒豆腐時要及時翻面,防止燒糊影響口感。在翻的過程中要輕柔,否則豆腐很容易碎。然後用小刀將炸好的豆腐從中間切成兩半。
剁碎:挑壹塊半肥半瘦的豬肉去脂,加入少許香菇和壹碗準備好的鹽水,做成豆腐餡。每次爺爺用手切肉,都說外面機器的味道不如手工剁的好吃。
釀造
用手托住豆腐,用手把豬肉戳進豆腐塊中央。我每次都會戳豆腐,奶奶煮的豆腐皮不會破,所以這個“戳”肉要熟練熟練。
紅燒:將所有“釀”好的豆腐放入大鍋中,蓋上鍋蓋,小火慢燉。火候壹定要適中,不要大不要小,“燉”到豆腐熟透。煮好後可以吃到新鮮多汁,回味無窮,濃郁的客家豆腐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