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重有哪些表現?
1,痘痘
濕氣重的癥狀表現在表面,出油,長痘,黑眼圈,眼袋很重。嚴重者有黃褐斑、濕疹。
2.肥胖
濕氣重會導致水分滯留體內,越積越多,導致肥胖和小腹水腫。
3、便溏
濕氣會影響脾胃,導致食欲不振,消化功能下降,便溏。
4.白帶多
對於女生,可能會出現陰部瘙癢、異味、白帶增多、月經不調等。,嚴重者可能不孕。
1,食療養生祛濕
(1)處士沈星湯
材料:薏苡仁15g,山藥30g,芡實15g,白扁豆15g,生黃芪12g,生白術10g,排骨200g。
做法:將排骨洗凈,將山藥、白扁豆、薏米仁放入鍋中炒至微黃,與芡實、黃芪、白術壹起放入湯鍋中,中火煮2小時,調味即可。
功能:祛濕健脾,益氣醒神,利水祛濕。吃的時間短,基本看不出效果,做法繁瑣。
(2)橘子、肉桂和蒼普洱茶
材料:橘皮3克,桂枝6克,石菖蒲6克,蒼術4克。
做法:加水和所有草藥壹起煮水當茶。
功效:健脾祛濕,醒腦開竅。堅持壹定時間,對水分輕的會有效果。
2、中成藥祛濕
(1)沈淩白術粉:
功效:健脾祛濕,益肺氣。適用於脾胃虛弱、寒濕胃腸梗阻、食欲不振、便溏、氣短咳嗽、四肢乏力等。
服用方法:每次6-9克,每日2-3次,口服。
(2)四妙丸
功效:清利濕熱。可用於治療濕熱引起的口臭、口苦、目赤、濕瘡、瘙癢、足膝腫脹、筋骨疼痛、女性黃帶、痛風等癥狀。
服用方法:每次6-9克,每日2-3次,口服。
(三)白
成分:茯苓、丁香、廣藿香、白術、薏苡仁、龍涎香、赤小豆、艾葉、花椒、茴香、砂仁等。
功效:健脾養胃,利水祛濕,通過神闕穴(肚臍)作用於全身經絡,達到健脾養胃,行氣祛濕的功效。對濕氣引起的癥狀,如痘痘發黃,嗜睡,宮寒痛經,小便不利等有非常好的效果。使用方便,藥效溫和,無副作用。
用法:每天睡前貼在肚臍上,第二天取下外用。
3、艾灸穴位祛濕
中醫認為艾灸具有解郁、祛濕、補益楊琪的作用,非常適合春季養生。經常艾灸相應的穴位,可以排除體內的濕氣,預防各種疾病。然而,準確定位穴位和方便操作是很困難的。此外,過度疲勞、身體腫脹、熱性體質(如口腔潰瘍、便秘等。)和女性月經不適合艾灸。
(1)瀉溪穴
位置:解溪穴位於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
功效:每天堅持艾灸揭西穴15分鐘,可化痰祛濕,緩解下肢水腫。
(2)關元穴
位置:關元穴有助於保健,位於肚臍下3寸處。
功效:堅持艾灸此穴,有助於調理氣血,補腎固精。每天艾灸10-15分鐘,有助於祛濕。
日常生活中,除了排出體內的濕氣,還要避免濕氣的再次入侵。平時註意,洗完澡後,及時擦幹身體,擦幹頭發;不要穿濕衣服、濕帽子、濕被子;不要直接睡地板。壹般情況下,地板上的濕氣很重。減少雨天外出的時間和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