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吃餃子的歷史至今已有1800多年。在餃子面世之前,類似的食品稱作餛飩,而餛飩的歷史又可追溯到2000年前的漢代。 除了文學記載外,還可以看到1300多年前完整的唐代餃子和餛飩。它們是從新疆出土的。壹只餃子和四只餛飩壹起被放在壹個木碗中,形狀和現在的餃子和餛飩相同。據考證,今天的餃子就是古代的餛飩。 餛飩是中國的傳統食品,源於中國北方。西漢揚雄所作《方言》中提到:“餅謂之飩”,餛飩是餅的壹種,差別為其中夾內餡,經蒸煮後食用;若以湯水煮熟,則稱“湯餅”,餛飩,形如彎月,起初也是用於祭祀的。直到宋代,每逢冬至節,市鎮店肆停業,各家包餛飩祭祖,祭畢全家長幼分食祭品餛飩。富貴人家壹盤祭祀餛飩,有十多種餡子,謂之“百味餛飩”。南宋後,餛鈍轉入市肆食店作點心賣了。
古代中國人認為這是壹種密封的包子,沒有七竅,所以稱為“渾沌”,依據中國造字的規則,後來才稱為“餛飩”。在這時候,餛飩與水餃並無區別。 千百年來水餃並無明顯改變,但餛飩卻在南方發揚光大,有了獨立的風格。至唐朝起,正式區分了餛飩與水餃的稱呼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壹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另有壹種說法: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壹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餛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實際上“餛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辟天地。後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