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劉易斯提出了“貧困文化”的概念。他總結了貧困文化的特征,包括死亡率高、預期壽命低、受教育程度低、長期為生存而掙紮、典當、過著奴隸般的生活、忙碌的生活沒有閑暇、渴望權力、大男子主義、只關註當下、不信任政府、軟弱、對地位差異敏感、缺乏階級意識。這種貧窮的文化給人強烈的宿命感、無助感和自卑感。他們目光短淺,目光遠大,心胸狹窄,無法在廣泛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理解他們的困難。
我們必須重新定義文明和財富之間的關系。財富讓人們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去關心自己的內心,關心視野之外的世界,去思考與胃口無關的奢侈問題。它是財富和文明生長的土壤。
古希臘文明建立在滾動的金幣上。希臘人不得不冒險,因為貧瘠的土地無法養活自己。龐大的希臘船隊不斷出口葡萄酒、橄欖油和陶器,帶回食物和金錢。壹位經濟史學家斷言:“從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希臘經濟迅速崛起。如果充分估計不同時代的具體情況,雅典經濟給人的印象是有點類似於19世紀的歐洲。”
富裕的平民要求政治權利,這最終導致了民主政治的形成。
中世紀以後,歐洲突破黑暗,迎來文藝復興的根本原因是,隨著生產技術的提高,歐洲農奴可以越來越富裕,可以和封建領主討價還價,獲得公民權。他們的教育水平和精神力量不斷提高,最終推動了商品貨幣化的浪潮,迎來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如前所述,宋代以後,我國農民人均耕地面積再也沒有恢復到人均10畝的水平。因此,宋朝成為中國文明史上最後壹個輝煌的朝代。此後的元明清時期,貧困的加劇日益消耗著中國人的精神,中國文化進入了長期的停頓和倒退。貧困對人類尊嚴和人類墮落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當壹個家庭衰落,陷入貧困,其成員往往會從過去的意氣風發變得消沈庸俗,而父母的作風則越來越短視、專制、粗暴。這就是中國的變化。自宋朝滅亡後,中國文化中的貴族氣質和人文氣息日益淡薄,盛唐時期的自信和宋朝時期的儒雅再也沒有重現。
出身赤貧的朱元璋是中華文明衰落的重要推手。
朱元璋滿足了赤貧者的所有條件。十幾歲的時候,我去給地主放牛。窮人的孩子容易養活。雖然他們吃的東西是世界上最難吃的,但他們並沒有阻止他長成魁梧的身材,只是他長得有點醜:長腦袋,寬下巴,驢臉。暗地裏稱他“外貌出眾,骨骼極其奇特。”
以後皇帝最喜歡的遊戲就是“當皇帝”。妳看,光著腳,壹件藍布長衫,滿是破洞和補丁,破舊不堪,但他把棕櫚葉撕成碎片,綁在嘴上,弄了個胡子,找了個輻條盤戴在頭上當扁冠,坐在土堆上,讓孩子們壹排排,恭恭敬敬地。
唯壹的文化活動是說書人在四個相鄰的八個城鎮中旅行。隋唐、三國、楊家將、大宋的宣和遺產是什麽?在這些歌謠中,他知道“國王叫我去死,我卻不得不去死”,知道朝廷之上有“忠臣”、“奸臣”,知道“宋太祖用壹根哨棒打敗了480個軍事國家”。至今,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這些評書傳說,這些傳統文化的底層文化產物,才是他們真正的精神基石,奠定了他們壹生的思維方式。
鄉村社會既有淳樸的人情和田園風光,也有愚昧、野蠻和對權力的盲從。社會底層,底層的文化精神滲透在朱元璋身心的方方面面。隨著命運的神奇變化,登基的朱元璋不可避免地將性格中的劣根性文化因素傳播到整個國家和民族精神中。
明朝開國皇帝的壹舉壹動都被農民的思維方式所束縛。在他的治國方略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淮河南岸小村莊的貧民文化的精神印記。
基於對鄉村生活的體驗,洪武皇帝的治國理念表現出強烈的靜態取向。他治理國家的基本傾向是把國家的運行模式固定下來,讓整個社會回到“人少人多無老”的原始狀態。朱元璋作為皇帝,保持著淳樸的農民道德,對天下老人特別尊敬。他頒布了“t恤節約年”,規定“公司要仔細審查人民。”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鄰居都說準備過年好,真好吃。貧窮無業,八十多歲,每月給五桶米,五斤肉,三桶酒;90年代給了壹匹馬10;它的養殖只能自給自足,只提供酒、肉、禽、痰。"
丞相取消後,朱元璋忙得不可開交。他異想天開,以為民間舊儒是外地起家,清廉有經驗,所以直接從社會底層提拔助理官員。吳紅十三年九月,設立四輔制度,借助“* * *贊政”找到了王本、杜湛、公基等幾個常見的老儒生。春、夏、董作為官員,幫助他管理自己,“早日關註天朗”。然而,經過壹段時間的實踐,朱元璋發現他的想法太天真了。“所有的人都是老儒。他們從家庭開始,但他們沒有優勢。”這些老人除了看望孫輩,沒有任何貢獻,他只好在洪武十五年裁撤了四個侍郎。
對外界,農民的基本反應是排斥、恐懼和不信任。封閉的生活讓他們感到安全和放松。他們不喜歡冒險。他們只想保留前輩傳下來的生活方式,過安穩的生活。朱元璋雖然以武力、進取精神和冒險精神征服了世界,但壹旦世界穩定下來,他又馬上恢復了農民的保守本性。大元帝國是壹個世界性的帝國,但它的繼承者朱元璋對外界完全不感興趣。他滿足於把蒙古人趕回沙漠,而不是深入沙漠徹底消滅他們。日本人不斷搗亂,激怒了他。他還寫了幾封信,責備他吃了壹頓糟糕的飯,但他從未想過要走遠。他對給中國帶來巨大財富的海外貿易不感興趣。他不僅禁止海外貿易,還禁止漁民出海捕魚,並將島上居民全部轉移到中國。三天,後者就死了。《朱元璋傳》當年就把周邊20多個國家列為不征之國,告誡後人“切記不可大意”。雖然沒有太多的財產需要保護,但中國的農民世世代代都熱衷於保護四合院。秦始皇之後,朱元璋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重修了明朝的長城,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城基本上是明朝的遺跡。
短視的利益觀是朱元璋生活過的古莊村的又壹深刻象征。底層文化是饑餓的產物,實用主義是其核心。少數生物資源的占有和保存引起了所有農民的註意。為了壹點糧食,幾間草房,人們可以毫不留情地運用自己的體力和腦力,善用算盤,讓每壹粒米都充分發揮作用。農民很少有機會鍛煉更高級的思維能力,比如分類、抽象和推理。在他們看來,世界是真實的。是山、水、土、樹、莊稼、豬、牛、羊、雞的總和。他們在計算數字的時候,總是在眼前閃現這些東西的圖像,或者在計算之前想象自己的手指和腳趾是什麽樣子的。他們無法理解超越物質層面的真相。
和古莊村的其他村民壹樣,朱元璋是農業的堅定支持者。在他們看來,商人是不勞而獲的人。他們在土地上辛勤勞作以換取真正的糧食,而商人只在全國範圍內交換貨物。商品總量沒有增加,卻像變魔術壹樣產生了大量的額外利潤。他們無論如何也想不通。所以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放松的皇帝。為了貶低商人,他特別規定農民可以穿絲、紗、絹、布四種面料。商人只能穿絲綢和布料做的衣服。商家考官受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限制。
起初,在宋代,中國實行的是完全的稅收貨幣化,而朱元璋則將稅制簡化為物質制度。“衙門裏的差役、獄卒都是各村輪流送來的,連文具、紙張、桌椅板凳都是零星從各村修來的。”黃仁宇說,朱元璋的設計“相當於向中外宣布,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村群體,沒有商業也可以滿足。”
第三個影響是家庭觀念強。兄弟打架,父子打架。在農村社會,血緣關系比其他任何關系都要可靠。做了皇帝的朱元璋,對任何人都有強烈的懷疑,卻無條件信任自己的血親。他吝嗇,對每個人都忘恩負義,卻害怕自己的親人。
朱元璋視而不見,固執地讓自己的子女分享皇帝的權力。他的子女都被立為親王,擁有“八萬甲胄、六千車皮”的龐大軍隊,以防止皇權落入他人之手。大臣們指出了他的封建君主制的嚴重弊端,但他認為這是使疏遠他的親骨肉,逮捕了議長並把他處死在監獄裏。這種安排最終導致了混亂。他規定了自古以來最薄的官俸,也規定了自古以來最厚的禦俸。他規定自己的親屬和後代世世代代享受財富,不得從事任何職業,於是皇族的供給成為明朝中期以後國家最沈重的財政負擔。
中國的農民是世界上最勤勞的人。在計算生產成本時,他們從不考慮自己的勞動。體力和精力似乎是最不值錢的東西,可以隨意消耗。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勤勞的皇帝之壹。他有很深的農村生活基礎,從來不敢增加工作量。從登基到去世,他幾乎沒有休息過壹天。他在遺囑中說:“三十年,憂國憂民,難矣。”據史料記載,洪武十八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壹日,八天之內,朱元璋共批內外詔令1,660份,處理國事3391件。他平均每天審閱200多份薩格勒布文件,處理400多件國家大事。最後,妳可以想象他有多努力。
農民在享受生活時最嚴格地否定自己。經過幾千年的貧窮,他們的節儉甚至已經成為壹種盲目的本能,而不是壹種手段。朱元璋的節儉在歷代帝王中達到頂峰。成為皇帝後,每天吃早餐,“只有蔬菜和豆腐。”他的床上沒有金龍。“就像瓷家的床。”當他命令工人為他制造汽車和轎子時,用的是銅而不是金。朱元璋還命令人們在他的宮殿裏種植蔬菜。吳紅三年正月,朱元璋拿出壹張紙,交給大臣們。正如妳所看到的,它們都是由小片絲綢制成的白娜床單。朱元璋曰:“不如棄此遺。”
朱元璋和每個農民壹樣,有很強的地方意識。他筆下的英雄大多來自他的家鄉。他即位後,覺得沒有比家鄉更好的地方了,越來越懷念淮河南岸的村落。“聖心思念天子故裏,欲長住鳳陽。”鳳陽原本是壹片不毛之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他堅持在這裏建都。盡管壹再警告,部長們沒有動搖。農民在生活中壹次又壹次的節約,但是蓋房子的時候,他們會傾其所有。同樣,朱元璋為了治理都城鳳陽,堅持輕舉妄動,浪費金錢和人力。他不遺余力地招募數十萬士兵和工匠。他害怕花錢買材料。為了牢固,把鐵水倒進裂縫裏。沒想到工匠們這麽勤快,竟然用“惡心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失意的朱元璋殺了壹大批工匠,但他衣錦還鄉的計劃落空了。不然十年間淮河南岸的荒村真的成了明朝的首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