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野健誌郎院長(右)指出,通過接觸大自然,輕度癡呆患者的低活動欲望得到明顯改善,認知功能得到提高。(供圖/臺中慈濟醫院)第六屆國際園藝療法研討會26日在臺中慈濟醫院登場。來自韓國、日本和香港的園藝專業人士以及來自臺灣省的專家通過專題講座和實際操作分享了他們在亞洲老年人和癡呆癥患者園藝治療方面的經驗。與會者強調,園藝療法是壹種綠色的治療活動,綠色的健康環境有益於患病或未患病的人。
西野醫院近5年來壹直在為輕度癡呆癥患者宣傳“創建具有生存價值的私立學校”。西野健史院長通過現代儀器測試了解到老年人的大腦變化,顯示年齡越大,大腦容量越小,血流變化的速度可以直接反映壹個人的大腦功能。
通過接觸大自然,可以明顯改善輕度癡呆患者的低活動欲望,改善認知功能。西野健史院長發現,以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這五種自然快樂的感官,加上移動的意願,進行園藝療法,可以促進生活的樂趣,找到生命的真諦。快樂的智力活動、有氧運動和保持社交能力可以有效預防癡呆癥。
香港園藝療法協會會長馮出版了《香港銀發的園藝療法——探索性研究與實例分享》。她專註於臨終關懷和智者的流失。她說最大的挑戰是無法掌握絕癥患者的病情。我曾經遇到過1個臥床不起的病例,不顧10多個家屬的反對,堅持在床邊完成組合盆栽的園藝處理,並命名為“希望”。通過這個作品,我親口告訴我的家人,我要帶著希望和幸福生活。結果流淚的不是病人而是我的家屬。面對家庭的情感部分需要技巧和細心。
臺灣省綠色健康學會理事長陳建中表示,園藝療法是為了幫助壹些因病需要休養的人進行身體和心理的重建,讓這些人重拾自信,對身體健康有益。這樣的園藝做法在國外非常普遍,尤其是壹些植物園,專門成立了專業部門來推廣這樣的活動。但在臺灣省,只有少數大學開設課程,園藝療法的推廣多在民間。
他說,今年是第六屆園藝療法國際研討會,各國專家學者分享了園藝療法的經驗和體會,得到了與會者的肯定。今年有近100名學生報名參加,研討會獲得亞太國際園藝治療協會10園藝治療師和1研究教師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