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朱安平理論著作

朱安平理論著作

論史前文化藝術的抽象思維

藝術不是意識和精神的虛幻投射,也不是人腦通過感覺器官對客觀世界的完全復制,而是對客觀世界真善美的集中實踐和升華。這在考察人類史前文化的過程中不難發現。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抽象思維”。

首先,舊石器時代的簡單藝術

舊石器時代藝術的研究應該以舊石器時代遺留下來的壹些實物為基礎。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自古以來就在東方的土地上勞動、生活、繁衍,在數百萬年的勞動過程中創造了中華文明。在人類進化過程中,語言的產生與思維能力的發展密切相關,思維能力是藝術創作的萌發條件。

從654.38+0.7萬年前元謀人的遺存來看,雙刃刮刀、復合刮刀、端刃刮刀,以及654.38+0.8萬年前西方後都文化留下的石芯、三棱銳邊器,當時的人們並沒有考慮造型之美,只是實用而已。然而,在我們今天看來,這些形狀是多麽美麗。這是中國已知最早的造型藝術。

隨著人類歷史發展到大約18865年前,山頂洞人的遺物中就有了裝飾品。這些裝飾品包括石頭吊墜、石頭珠子、穿孔的動物牙齒等等。它們有力地證明了人類發展的歷史,也是美學發展的歷史。從壹開始,人們就沒有考慮過具體美和抽象美的問題。然而,美是在自然勞動的過程中產生的。是實用工具,但是抽象思維的建模信息是有的。這不就是兩千年來文人學者所追求的藝術最高境界嗎?

二、新石器時代的藝術造型思維

大約100萬年前,中國歷史進入新石器時代。在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有豐富的手工藝品,如彩陶、玉雕、骨器、木制品等。以及雕像不斷出土,顯示了我們祖先的智慧和藝術創造力,並證實了中國早期藝術史的原始足跡。

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抽象思維:直線紋、人字紋、網狀紋、幾何紋、植物紋、人字紋、蛙紋、魚紋、梭紋、格子紋。

1.馬家窯文化類型中的弧線旋轉效果是早期藝術中抽象思維的傑作。

仰韶文化馬家窯類型中廣泛使用弧形旋轉效果圖案。這種模式采取渦流模式的形式,

波浪、和弦等多層模式。以器具上的幾個對稱點和多個渦心向外旋轉,使器具表面形成多個三角形,再

三角形畫有渦線,充滿了空間;在器皿下面畫幾條平行線,在上面畫波浪線。這種紋飾運動感很強。小器皿的圖案有宇宙萬物的形象,如海浪,天氣,陰陽交替,晝夜重復,風的呼嘯,物體的萌芽。這種簡單的抽象思維,產生了器物表達所不能表達的藝術效果。

2、各種姿勢的抽象鳥紋。

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中,有許多鳥的圖案,特別是在馬家窯文化的石脊下的類型。幾何圖案是把鳥的眼睛中心向四周旋轉畫出來的,看起來像鳥但又不是鳥,像幾只眼睛壹樣的鳥,像幾只連體鳥,又像壹群鳥在打架上下飛。總的來說,不清楚,不理解。只有這些圖案才能勾起人們無限的想象和思考空間,這就是抽象思維。

3.魔法青蛙圖案變化

青蛙是新石器時代常見的動物。當時因為食物匱乏,青蛙也是人們經常烹飪的壹種食物。也是最早的圖騰崇拜對象之壹。它被畫在器皿上,表示多子多福。這個習慣壹直延續著。新石器時代彩陶上的青蛙圖案很抽象。青蛙背上畫了壹個不規則的圓,圓面上畫了壹個網狀,然後畫了四只腳和頭。這是最接近人物的畫法,後來發展成上面有兩座“山”,下面有兩條折線的三角蛙紋。這些模式的抽象思維方法在今天也是令人驚嘆的。它奠定了我們中國藝術創作思維方法的基礎,是中國藝術思維方法的源頭。

還有眾所周知的人臉,魚的圖案,原始的舞蹈圖案。這些高度抽象的模式對我們探索抽象模式及其起源和意義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抽象思維方法在藝術中的運用並不是什麽新發明,而是藝術創作中壹種古老甚至原始的思維方式。想讓自己的作品更有藝術性和感染力,就必須在藝術上的抽象思維上下功夫,讓自己的創作更有藝術性,尤其是在中國藝術中,更應該重視這壹點。

——本文發表於《文藝報》7月17版。

隨著中國畫的發展,人才層出不窮,名家如星,畫派百家爭鳴,這在中國畫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成千上萬的畫家在向著中國畫藝術的頂峰奮進,爬到某個高度都很難,更不要說登頂了。藝術作品能在歷史上屹立不倒,流傳後世,是每個畫家努力的目標。如何創造自己的風格,走向藝術輝煌?

首先,註重文化人格和藝術人格的培養。

任何藝術家都應該註重藝術人格和文化人格的培養。文化人格是支撐其藝術人格確立的基本前提,藝術人格是其藝術思想和風格確立的必要條件。能在歷史中屹立不倒,久負盛名的藝術家,都是思想家、文化人,都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壹個好的畫家畫的山水、蟲鳥,都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作者的內心世界,都是用筆墨語言表達他的心誌,表達他的文化精神境界。

在幾千年的繪畫實踐中,中國畫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和藝術特色。講究“立意”,講究“自然由外,得心由中”。特別強調畫面“形神兼備”。這是壹幅畫。所謂“形神兼備”,要求在書寫形式的同時,抓住繪畫對象的本質和神韻;二是要求將畫家獨特的感情和審美情趣融入繪畫形象中。畫家畫出自己的心理感受,是為了吸引世人去理解和歌唱。

所以,其實藝術人格和文化人格是相輔相成的,對壹個藝術家的定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化人格和藝術人格培養得越深,藝術家的“畫”就越高,反之亦然。

其次要有紮實的筆墨功底。至此,無需贅述。筆墨問題不解決,就談不上創作和藝術品位。這是壹棵沒有根的樹。

解決了以上兩個問題,最重要的是什麽?

首先,讓妳的繪畫植根於中國民族文化的土壤。

中國幾千年的民族文化是中國各種藝術的基礎,中國畫的根深深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每壹幅畫都必須是有意的,這是中國畫家千百年來形成的基本原則。否則中國畫就不會發展到今天。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學習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如剪紙、刺繡、雕塑等代表了中國民間藝術文化的創造成果,對藝術創作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如果壹個吃過中國傳統文化飯的畫家,他必然會在中國畫的民族性問題上立場堅定。

二是融合了古今中外藝術創作的成果。

古今中外的藝術成就,就像壹片浩瀚的大海,紛繁復雜,大海裏有無窮無盡的豐富養分,是每個畫家壹輩子都難以吸收的。那麽我們該怎麽辦呢?畫家要專註於自己熟悉的領域,在壹幅畫中找到自己最熟悉的位置。比如我們從蘭州走到北京,熟悉了Xi安就畫Xi安,熟悉了保定就畫保定,不認識就不管他了。如果妳熟悉壹幅畫,妳應該知道第三幅和第四幅...壹旦選擇了自己的畫,所有與這幅畫相關的成果,古今中外,都要涉獵和研究。首先要研究這類畫在當代中國的發展成就,代表作者和流派;第二,要學習外國繪畫的最新成果和流派。只有掌握了這些,才能有答案,才能逐漸進門,才能逐漸變好。

第三,充分利用自己,創造自己獨特的風格。

創造自己獨特的風格,脫穎而出,是壹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很多人永遠讀不完。獨特的風格是學不來的。妳所學的,有出處的,都是別人的。這只能靠自己的“悟性”和自己的努力,也就是所謂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人對美的感受是不壹樣的,所以對美的表達也有很大的不同,這也是為什麽同壹個老師的學生有不同的繪畫風格。所以,自我推銷是打造自己風格的關鍵。我們首先應該想到的是:

第壹,給自己畫畫,自己畫。

藝術創作本身就是做新的東西,畫自己的畫,走自己的路。正如鄭板橋所說,只有那些勤奮和開明的人才能最終獲得自己的“身體”。

把妳認為美好的東西公之於眾,把妳認為低俗的東西剔除。深入挖掘自己對事物美的感受,這樣挖掘的越深,獨特的美感就會越好,越獨特。不要人雲亦雲,帶著大眾的品味跟著時代潮流走。最後,我自己的心理,以色彩、線條、筆墨的形式,流淌在紙上,呈現在當今的畫壇。這是我自己的畫。只有自己的畫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屹立不倒。

第二,升華自己,自我升華。

把紙上的東西用藝術語言表達出來,覺得完美,這是不夠的。需要壹個升華的過程。所謂的自我升華不是個人英雄主義,而是植根於愛國主義的土壤,中國畫尤其應該植根於民族主義的土壤。畫畫大多是壹個人完成的。在自我提升的過程中,成就極端的個人英雄主義,進而根植於民族文化的土壤中,被賦予民族精神的魅力。這就是“自我的升華”。升華自己,需要升華自己,需要爭取自己的創造,能夠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和規律,喚起人們具體的情感反思,從歷史發展的社會實踐中尋求解釋,從真善美的客觀實踐中考察。要展現奮發向上的精神,要展現發展中的新事物,要展現精神文明的最高境界。自我升華,通俗地說,就像畫龍點睛。升華,使自我提升所達到的藝術效果融入社會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從而在更高的層次和更廣闊的領域揭示或反映客觀事物,最終通過自我升華達到社會精神文明的升華,使“字”與“畫”相得益彰。這是壹個畫家想要追求的理想,也是在歷史上站穩腳跟的基礎。

總之,畫風作為壹種表現形式,就好比壹個人的風度。它是從整個藝術作品中呈現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是由於獨特的內容與形式的統壹,畫家的主觀特征與題材的客觀特征的統壹而形成的難以解釋卻不難感受的獨特面貌。具有鮮明原創風格的中國畫作品能產生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它不僅給人留下強烈的視覺印象,而且能使人從這樣的作品中發現和感受到別人作品不可替代的美。這是現代中國畫的創作歸宿。

——本文發表於2008年7月5日《文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