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沈陽大東副食什麽時候成立的?

沈陽大東副食什麽時候成立的?

如果和沈陽人詢問大東副食在哪,沒有人會說不知道的。大東副食不但是中國國內貿易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也是這個城市的地標性名稱之壹,雖然和周圍的沃爾瑪、大福源、樂購、家樂福等近10家國際知名的大型超市相比,從建築造型到內裏裝修,大東副食顯得有點簡單和樸素,但平常開始營業之前,這裏依然有大量的人排隊等著進入,壹到逢年過節,這裏更是人流擁擠不堪。如果從大東副食的前身“東關菜行”出現開始算起,它已經和這個城市***生***長了快壹百八十年了,即使是壹塊石頭也會對這裏產生感情和依賴,所以有人即使搬離了這裏,也還要乘坐公交車前來買東西,也就不是什麽新鮮事兒了。

從大東副食的正門進入,正面是饅頭、面包、餃子等主食攤床樣式的自由經營區域,左側就是超市的入口。它和其他任何壹家超市的入口不同,是仿昔日的城門樣式建成的。淡灰色的城墻和城門洞,和周圍顏色鮮艷的經營區相比卻異常突出。城門洞上方,有壹塊紅底金字的牌匾寫著“盛京第壹行”字樣。門洞東側墻壁上是壹些翻拍張貼的“東關菜行”各個時期的老圖片,再現了當時的繁華。西側是黑底金字的“東關菜行”的歷史沿革,讓人對大東副食的前身有更好的了解。身邊來往的是現代的人,擺放的是當今的產品,眼前卻是壹百多年前的東關菜行。

從城門洞進入超市,左側是六位出生於清末民初,親歷了菜行的歷史變遷,堪稱沈陽副食商業發展的見證人的人物雕像。他們都曾在“東關菜行”經營過,現已辭世。這些人有的是曾經的雞鋪、肉鋪、菜店、魚檔等的掌櫃,各個身懷絕技。比如潘秀山,沈陽人,無人知道其生卒年月,卻記得他的綽號“潘雞子兒”。壹個賣雞蛋的能被人們記得自於他多年練就的絕活兒。他能壹伸手進蛋籃子,同時抓起五個雞蛋,並在手掌中同時依次轉動,在這個過程中,辨別出雞蛋的好壞。老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應該是對這些人物生活經歷的最好詮釋。

人物雕塑的南段是采用中原建築風格和蘇式彩繪結合的方式建成的,帶有濃郁古樸味兒的百米明清老街區,商家力圖恢復和還原當時“東關菜行”在沈陽人內心的樣子。所有櫃臺都是清壹色的灰瓦青磚、雕梁彩繪,有精致的鬥拱、貼著大紅福字的木制櫃臺。有老龍口白酒、黃酒聚壹坊、缸爐燒餅、東關香油坊、貢蜜、聚福米號、曹記炒房等。這些檔口門上的木招牌、醒目的布幌子、攤子上方貼著的紙標簽,都將過去的繁榮景象壹壹呈現。“老街區”和現代的大型超市慣常使用的壹排壹排鋁合金的貨架,山壹樣擺放的琳瑯滿目的各種商品只有兩三步的距離,從東關菜行到今天的大東副食已經走了上百年。

據沈陽地方誌等史料記載,公元1829年(清道光九年),在當時老沈陽小東門護城河畔壹帶自然形成了壹個固定的蔬菜早市,由當地居民出售自產蔬菜,是方圓近百裏的副食集市。這是沈陽最早出現的經營蔬菜的副食品市場,被稱為“東關市場”,也稱“東關菜行”。1933年,日偽將東關菜行遷至撫近門附近,也就是現在的大東副食現址,改為奉天營東關市場,人們俗稱其為大東菜行。1956年公私合營之後,大東菜行於1958年正式定名為沈陽大東副食商店,該行經營的業戶成為大東副食的員工。改革開放以後,改名為大東副食品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