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湯圓的詩和傳說

湯圓的詩和傳說

正月十五將至,又到了吃湯圓的時候了。然而,妳知道中國人什麽時候開始吃湯圓的嗎?

湯圓起源於什麽時候?我們先來看幾個傳說:

故事壹:傳說有壹次元宵節,乾隆爺下江南,在村裏迷了路。他又餓又渴,所以他敲了壹戶農民的門,想找點吃的。門是由壹位老婦人打開的。她家很窮,什麽食材都沒有,只有壹些糯米粉和黑芝麻。她用糯米粉把黑芝麻包成球狀,放在湯裏煮給甘龍吃。乾隆爺吃了,贊不絕口。這是什麽好吃的?老婆婆見這東西在湯裏圓圓的,就說是湯圓。第二年元宵節,乾隆爺懷念宮中湯圓的味道,便請大廚制作。後來,包餃子的做法從宮廷流傳到民間,成為元宵節著名的小吃。這就是湯圓的由來。

答:這個故事來自於對古今文字的通考,但有學者懷疑是偽書,所以這個關於湯圓起源的說法不太可信。

故事二:相傳春秋末期,楚昭王有壹次路過長江,看見河中漂浮著許多白皮紅瓤的小球,在水面上沈浮。撈上來後味道鮮美,於是派人去問孔子,這是什麽?孔子說這叫浮果,是復興的標誌。楚昭王很高興,就下令每年元宵節都要用米粉裹著山楂煮壹種浮果。而浮果就是湯圓的前身。這就是湯圓的由來。

按:這個故事六經和正史都沒有記載。估計是小說家的故事,不可信。況且春秋時期沒有元宵節,細米粉也不流行。

故事三:相傳漢武帝在位時,宮裏有壹個叫元宵的宮女,餃子做得很好,所以大家都以她的名字來稱呼這種食物元宵。這就是湯圓的由來。

按:所謂元宵節,袁哲,上元也,是正月十五;夜晚就是夜晚。元宵是正月十五的晚上,不是宮女的名字。這個故事也是小說家的故事,不可信。

源地圖

那麽,排除以上三個傳說的誤導,湯圓起源於什麽時候呢?

首先我們要定義什麽是湯圓?湯也叫熱水;圓的,形狀也別扭。以糯米為主要原料,用水煮熟的圓形食品,可視為湯圓。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類似湯圓的食物,或是湯圓的形狀,卻沒有湯圓的實在,或是有湯圓的實在,卻沒有湯圓的名字。如果只論形狀,餃子出現的很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漢代。但事實上,這些都不是真正的餃子。

漢唐時期,元宵節(上元節)不吃餃子。魏晉南北朝時期,據《荊楚紀年》記載,正月十五,人們喝豆粥,吃米粥鍋餅,但沒有提到類似湯圓的存在。

(魏晉南北朝時期,元宵節其實是吃粥的)

唐朝時,據《太平廣記·上食令》記載,有壹種小吃叫餃子,是用棗子面裹餡,用香油炸制而成。這種餃子很像湯圓,但它是用面粉而不是米粉制成的,油炸而不是煮的。

湯圓真正出現是到了宋代。細心的《武林舊事》記載了當時元宵節的各種吃法,包括:

乳糖、丸子、苦豆粉、黑豆湯、水晶粒、韭菜餅、南來北往的珍奇水果,還有皂餅、壹粒勺、成沙餃子、滴水香酥鮑魚螺、黃油面、小宇油膏、琥珀蜜餞、光蜜餞、生熟蓮藕、各色龍裹、蜜煎蜜裹。

(《老武林故事》)

光看這些菜單是不是很誘人?當時的繁華可見壹斑。姜白石有壹首詩描寫了宋代元宵節的盛況:

貴客以鉤簾看禦街,城中珍寶壹時來。

簾前花架無路可走,無錢可拒還。

姜夔詩中提到的城珍,就是上面列舉的好吃的,其中有餃子,其實相當於現在的餃子。除了真理子,應該和唐代的嬌子差不多。

這樣就可以得出結論,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始於宋代。

宋代以前,有些食物有湯圓之名,而無湯圓之實。或者有湯圓的形狀,卻沒有湯圓的實在。這些不是真正的湯圓。

從宋代開始,餃子就有了,只是名字改了很多,有餃子、水餃、糖球,或者團子,還有粉果、浮漂、浮球等名字,但都是壹樣的。

(朱)據

湯圓這麽好吃,當然少不了詩詞。宋朝的人也寫了壹些關於餃子的詩。例如,女詞人朱有壹首《真理子》:

光圓比雞頭肉好,

蟹眼湯適合滑膩的。

就算有外遇也無處可說。

我已經失去了湯餅嘗試賀郎。

所謂雞頭嫩。玄宗稱贊貴妃的胸脯是新剝的雞頭。而“唐兵何郎”之說,則是鐘繇發明的壹個典故。鐘繇喜歡《左傳》,討厭《公羊傳》,說《左傳》相當於壹個大廚師,而公羊是個賣餅的。為什麽不寫《春秋公羊傳》?這就是所謂的湯餅賀郎。朱的湯圓清淡、圓潤、油膩,非常浪漫。但不如何修對《公羊傳》的註釋,隱喻其悲涼的人生經歷。

如果妳覺得朱的歌太慘,那麽還有周必達的詩《元宵煮浮》:

晚上是什麽時候?團圓也是壹樣。

唐官求品味,廚役求新功德。

星爛於烏雲,珠浮於濁水。

18歲編雜詩,有這句關於家風的話。

這首歌很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