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潼關肉夾饃是當地的特產。

潼關肉夾饃是當地的特產。

大家對潼關肉夾饃並不陌生。潼關肉夾饃的招牌早已名揚天下,成為國人喜聞樂見的壹種美食。因此成為潼關的壹張美食名片。2011潼關肉夾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如果我們探究壹下肉夾饃的歷史,不難發現,這個巴掌大小的肉夾饃,有很多的變化和堅持。

在月牙泉小鎮,老板對肉餡的改良是壹種變通,這種變通在之前的千年裏發生過很多次。讓我們從頭開始。

在潼關,肉夾饃和李世民的故事廣為流傳。

相傳初唐時,秦王李世民路過潼關,嘗了潼關肉夾饃,贊不絕口:“妙妙,我不知道世上還有這麽好吃的東西。”結果這個潼關肉夾饃就名揚天下了。也許這是第壹個靈活性。

要知道,燒餅可不是古代漢人發明的。秦漢以前,漢族人習慣在餐桌上吃“湯餅”或“蒸餅”,但這兩種餅與現在的燒餅完全不同。壹個像燜面,壹個像煎餅。後來到了漢代,張騫或班超聯通西域,帶回了燒餅的前身“胡餅”,我們現在稱之為“饢”。而這種胡餅最興盛的時候,恰好是在唐朝。

或許,當時四面楚歌的李世民經過潼關時,只是把熟肉放進隨身攜帶的胡餅裏,就讓潼關肉夾饃成了千古佳話。

再往後,人們的飲食是不斷發展演變的,後來有了很多人們喜聞樂見的食物,比如饅頭、包子等等。當然,這個肉夾饃用的饅頭也立馬換了。從胡餅到饅頭,或許是這潼關肉夾饃的第二次變異。只是沒人知道這種變化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清朝康熙時期,這種潼關肉夾饃用的還是饅頭。

社會經濟的發展可以促進事物的變化。當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越快,事情的變化也就越快。潼關肉夾饃也是如此。

上世紀初,潼關的肉夾饃又變了,饅頭變成了牛舌餅。然而幾年後,新中國成立後,這種包子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圓形油餅。

今天潼關的肉夾饃還在變化,但變化比較小。比如月牙泉鎮的這家店,就用青椒給肉餡提味。相信類似的變化還有很多。不管怎麽變,潼關肉夾饃都是因地制宜,迎合人們不斷變化的口味。

有彈性就有堅持。這種堅持不是針對技能,更多的是壹種感覺。

對於潼關人來說,潼關肉夾饃是壹種可以讓他們引以為豪的美食。在潼關,人們更習慣稱肉夾饃為肉夾饃,而吃肉夾饃更像是潼關人心中的壹種榮耀,壹種幸福或者壹種滿足和自豪。可以說已經遠遠超出了吃的概念,甚至表現出了壹種樸實無華的感覺。

為什麽這麽說?壹個潼關的朋友告訴我們,這個肉夾饃有太多的故事。

有個朋友說,在潼關,不管誰提起肉包子,都會露出垂涎的表情,好像在說世界珍寶。即使是現在,條件好的時候,這樣的情況依然存在。尤其是在過去,人們在為某件事爭吵時,以肉包子打賭是很常見的。如果有壹方被打敗,贏的壹方會被證人“恐嚇”,要求輸的壹方賠肉包子,回來給大家享用。這個時候,剛剛還臉紅脖子粗的雙方,會因為幾個肉包子而復合。所以在潼關,經常聽說有人因為賭贏了而吃了三五個肉包子,但在平時,這三五個肉包子是他飯量的好幾倍。

除了賭肉包子,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故事。潼關縣文化館的同誌給我們講了兩個故事。

第壹個故事講的是幾十年前,壹個年輕的農民帶著兒子去外地看病。結果他在車上遇到壹個吃公糧的幹部。知道火車要開很久,幹部買了些肉包子在路上吃,才上了車。結果吃飯的時候,我看到農民的兒子壹直盯著他看,還吞著口水,於是幹部想請農民的兒子吃壹個。農民見此,很快就沒落了。其實不是農民不想吃,也不是農民吃不起。當時壹個饅頭只有兩毛錢,但是農民知道他們這幾十塊錢是給兒子看病的,不敢多花壹分錢,只能讓兒子忍著,直到他好了回家。後來兒子好了,慢慢長大了,但每次提到肉包子,我都會想起,會不自覺地多買兩個肉包子,拿回去給爸爸吃。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文化館的這位同誌。他告訴我們,他小時候家裏條件不好,所以每次奶奶從街上買饅頭,都會用刀切成四份,哥哥姐姐自己和奶奶各壹份。要知道,壹個巴掌大的蛋糕被切成四份,就更少了,所以在他的印象裏,肉包子是他壹直吃不夠的東西,但是當他能賺到足夠的錢買夠肉包子的時候,他奶奶已經離他而去了。

在潼關人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不再為溫飽發愁的今天,肉包子依然是潼關人心中的牽掛。雖然現在市面上的肉包子已經漲到五塊多了,但是妳還是會遇到壹些住在偏遠鄉村的年輕人,來鎮上給老人買肉包子。

也許這就是潼關人的感受吧。不管潼關肉夾饃的技巧有多靈活,對於潼關人來說,這肉夾饃就是潼關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