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三月初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的生日。壯族有許多“三月三”的習俗,如用歌曲談愛情、搶煙花、扔繡球、吃五顏六色的糯米飯。
1,情歌
三月三歌會是青年男女交流的好機會。每次歌會,方圓幾十英裏內的年輕男女都會聚集在歌會上。這個年輕人在歌手的指導下和他喜歡的女孩對唱。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觀光歌,觀察尋找對手,遇到意中人就唱會歌,邀歌。如果女方感興趣,她會同意的。男青年又唱起了詢問歌,彼此有了交情,唱情歌,做情歌。歌詞都是即興的,脫口而出的。如果姑娘認為眼前的少年才俊和才藝都得到了滿足,她會趁別人不註意,悄悄把懷裏的繡球送給對的人。他會把手帕和毛巾之類的東西還回去,然後歌聲會更甜美,所以她會點秦晉的好歌。?
2.包裝五色糯米
節日前,每家每戶都準備了五顏六色的糯米和雞蛋。人們采集紅蘭草、黃米花、楓葉、紫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液浸泡糯米,制成紅、黃、黑、紫、白糯米。相傳這種食物是贏得仙女們的欣賞後流傳下來的;有人說,這是對宋仙女劉三姐的祭祀。吃了這種飯,人就旺了,健康了。雞蛋是歌圩中青年男女用來交流和傳遞感情的物件。?
3.抓住煙火
農歷三月初三和秋收後,廣西壹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協會自發組織了搶花炮活動。每隊有8人參加搶花炮。球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沖刺等方式沖入對方的電池。,並把煙花放入樂譜。規則與西式橄欖球相似,故稱“東方橄欖球”。傳統的煙花是直徑5厘米左右的鐵環,用紅布或紅綢包裹。比賽場地壹般設在河堤或山坡上,人數和隊伍不限。每槍必搶,第三槍結束。?
4、繡球之戀
許歌的繡球花是女孩們在節前制作的手工藝品。制作工藝精美,全部為絲織工藝品:十二片花瓣連成壹個球體,每片花瓣代表壹年中的某個月份,繡有該月的花朵。有些繡球花做成正方形和多邊形。繡球花裏填滿了豆黍或棉籽。球用絲帶連接,墜絲穗和裝飾珠,象征純潔的愛情。
5.扛壹根桿子
扁擔是自娛自樂的傳統活動。每壹個莊家人都是在大廳裏表演的演員。女子動作輕盈優美,男子動作有力有力。他們在大廳裏自娛自樂,寄托了壯族人民對豐收的渴望。扁擔的舞蹈形式有二人轉、四人戴花、多人戴花等。舞者多為偶數。表演者手握扁擔,圍著板凳或翻米槽,有節奏地敲打板凳,有時還互相擊打扁擔。
6.演奏銅鼓
廣西壹些少數民族歷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時敲銅鼓的習慣。這壹習俗壹直延續至今。現在東蘭、天峨的壯族每年三月初三、春節,都安、巴馬、大化的瑤族過節。南丹的瑤族舉行喪葬祭祀,南丹鮑忠的苗族在過春節或逢年過節時敲鑼打鼓進行慶祝或哀悼。
7.摸雞蛋
雞蛋是把煮熟的雞蛋染成各種顏色來傳達感情的東西。小夥子拿著歌圩裏的壹個雞蛋去摸姑娘手裏的雞蛋;如果女生不願意,拿著雞蛋不要碰。如果她想,就讓男孩摸。雞蛋裂開後,他們吃雞蛋,雞蛋播下了愛的種子。現在摸蛋有“摸,摸好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