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之外的端午節小吃
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壹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裏,用長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先把米放到水裏浸泡壹段時間後,撈出來放到鍋裏蒸熟,將蒸熟的米放到木槽或石槽裏,用木極反復捶打。壹般多是兩個人面對面地站在槽邊,互相交替捶打,或壹人捶打,壹人在下面翻動糕團使之捶打均勻。隨後,壹份香甜細膩、筋道適口的打糕制作完成。
艾饃饃
不少當地過端午節時還用米粉或面粉發酵與艾蒿壹同蒸饃饃。艾中含有多種揮發油,具有芳香氣味,可驅蟲滅菌,對多種細菌及某些肌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驅瘟,不管食仍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兇化吉,平安無事。
煎堆
每逢端午時節,福建晉江地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端午節為什麽要吃“煎堆”呢?關於這個習俗還有壹個傳說。相傳古時閩南壹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而端午節吃煎堆的食俗就由此而來。
黃鱔
過端午不僅僅是吃粽子的時分,也是壹年裏鱔魚肉最嫩、最有養分的時分,所以有“端午黃鱔賽人參”的俗諺。黃鱔因為口感軟滑無刺,壹向都是淡水水產中對比受歡迎的壹種,尤其是關於孩子和白叟來說,是不錯的補養品。黃鱔性溫、味甘,入肝、脾、腎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固脫、溫陽益脾、強精止血、滋補肝腎、祛風通絡等成效。
面扇子
很多地方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面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哨子面
陜西人在端午節當天是壹定要吃哨子面的。陜西哨子面歷史悠久,其中最著名的是岐山哨子面最為著名。岐山臊子面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
大蒜蛋
吃大蒜蛋是河南、浙江等地端午節的習俗,每年端午節這天,家裏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壹起煮,供壹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據說端午節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可避“五毒”,有益身體健康。
薄餅
端午節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采用精白面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壹張張形似圓月,然後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卷成圓筒狀,壹口咬去,可品嘗到多種味道。
葉子餑
葉子餑,是玉林人的節日食品尤其在端午和重陽這兩節屬必不可少的美食.關於葉子餑的傳說有很多,已不可考,有壹點可以確定的是,歷史頗久遠.到了後來葉子餑漸漸演變成玉林當地壹種大眾化的地方傳統特色小吃。 葉子餑以糯梗兩種米磨成粉做成,屬蒸制食品,通常單個餑是壹巴掌長左右分為甜和鹹兩種口味餡料,隨喜好可放可不放不放餡的,壹般為甜味放餡料的則視各人胃口而制。做葉子餑通常是采用芭蕉業,粽子葉,竹葉等具有清香味的葉子包著蒸出來的餑泛著淺青色。葉子餑的特色就是色澤嫩亮口感細軟香糯不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