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寨溝,當我享受著清澈見底的水時,心中回蕩著音樂。
在黃山,當我以各種方式驚嘆大山的變化時,我的心靈回蕩著音樂。
在黃河邊上,看著渾濁的急流翻滾,打著旋兒,心中充滿了音樂。
在峨眉山之巔,俯瞰滾滾雲海中連綿起伏的群山,心中充滿了音樂。
乘船過長江三峽時,面對洶湧的激流和險峻的危巖,心中回蕩著音樂。
……
面對流水和高山,我想起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兩位音樂家,貝多芬和莫紮特。
有人可能會說,身處中國的山水之中,為什麽外國人的音樂會在妳心中回蕩?我覺得答案其實很簡單。優美的音樂沒有國界。不需要翻譯或解釋,它可以毫無阻礙地跨越語言和民族的障礙,與人類心靈溝通,撥動情感的琴弦。在大自然美妙的節奏中,我不禁想起了這兩位音樂家。聽他們的音樂,我不覺得他們是外國人,只是覺得他們是和我壹樣的人。他們用音樂表達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用音樂表達自己的詩歌。他們的音樂感動了我,讓我興奮。他們的音樂將自然和人類的情感奇妙地結合在壹起,讓我突然覺得自己成了自然的壹部分,成了音樂中的壹個音符。記得很多年前,在壹些悲傷的日子裏,我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壹遍又壹遍地聽莫紮特的鋼琴協奏曲,從他小時候寫的第壹首鋼琴協奏曲,到他晚年寫的第二十七首鋼琴協奏曲。聽這些優美的鋼琴曲,就像沿著壹條在山谷中迂回的小溪散步。清涼晶瑩的水洗凈了我疲憊的雙腳,驅散了我的煩惱。
莫紮特的音樂像清澈的水,流淌在起伏的土地上。流水溫柔而湍急,但它們永遠不會失控,永遠保持著優美的節奏。他們在風景如畫的旅途中奔跑,樹蔭在他們腳下蔓延,鮮花在他們周圍盛開,鳥兒在他們的波浪中歌唱,有時水面上吹來蕭瑟的風,枯葉在風中起舞...這樣的景象永遠不會破壞它們帶來的美。莫紮特的旋律裏有悲歡離合,卻找不到他的憤怒。莫紮特能把世界上所有的情感都轉化成優美動人的旋律,甚至是他的厭惡。這是他的魔法。他的追求難道不是藝術的理想境界嗎?在人類藝術的長河中,有多少人能達到這種程度?莫紮特為法國號寫過幾首協奏曲,都是為當時壹個業余法國號手寫的。莫紮特看不起這個沒受過多少教育的音樂家。莫紮特在創作他的音樂時,用了“驢、牛、瓜”這些詞來稱呼這位音樂家,他的厭惡之情溢於言表。然而不可思議的是,他寫在樂譜上的旋律是世界上少有的優雅音樂。這些音樂在當時引人入勝,流傳至今,能讓現代人陶醉於其迷人的旋律。所以有人說,莫紮特是上帝派到人間傳遞美好音樂的特使。我想,只要人類存在壹天,莫紮特的音樂就會存在壹天。無論世界發生多大的變化,人類永遠不會排斥莫紮特的音樂,就像人類永遠不會離開流水壹樣。
我聽過壹些自稱熱愛音樂的人宣稱不喜歡莫紮特。莫紮特太甜美了。好像喜歡莫紮特是壹種淺薄。這個觀點讓我很驚訝。在人類歷史上,有哪位音樂家為這個世界創作了這麽多美妙的旋律?創造美可以成為壹種罪惡,這是荒謬的。我聽過莫紮特最後的作品,他的第四十交響曲和他的安魂曲。這些寫在貧窮和疾病中的音樂,在優美迷人的旋律中隱藏著悲傷和迷茫。聽這些旋律,只能讓人對生活產生依戀,對生活充滿期待。壹個藝術家,面對貧窮和死亡,仍然為世界唱著優美的歌曲。這是壹種什麽樣的狀態?把這樣的境界叫“淺薄”,那是徹頭徹尾的淺薄。
聽貝多芬的交響樂,很少有人不被他的激情所激動。即使是不太懂音樂的人,也能感受到他雄壯旋律中的生命力。
1.①“流水山川”是文章的緣起,引發了作者的思考。②《流水與高山》能形象地表達莫紮特、貝多芬的音樂特點。(3)《流水與高山》象征著莫紮特和貝多芬在音樂上的精神聯系。《流水與高山》生動地展現了莫紮特和貝多芬音樂的永恒生命力。
2。(1)貝多芬的音樂內涵豐富,風格多樣。既有轟轟烈烈的樂章,又有優美溫柔的旋律。(意思差不多)
(2)①結構上,是承上啟下;②在內容上,強調莫紮特和貝多芬的音樂富有詩意,高度肯定莫紮特和貝多芬的音樂魅力(或“突出莫紮特和貝多芬的音樂可以豐富人生體驗”)。
3.相似之處:①都在作品中傾註了自己對美的理解和美妙的真情實感;(2)都表現出詩意的藝術境界,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區別:①莫紮特的音樂旋律優美,意境豐富;貝多芬的音樂雄壯蒼涼。(2)莫紮特把悲傷和痛苦藏在優美迷人的旋律中;貝多芬直面痛苦,宣泄澎湃的激情。③莫紮特的音樂讓人陶醉,讓人平靜(或者說“對生活的依戀,對生活的向往”);貝多芬的音樂激動人心,催人奮進(或者說“激動不安”)。
4.參考角度:①以巧妙的聯想和豐富的想象再現其作品的意境;②巧妙運用對比,通過對比突出莫紮特的音樂魅力;③巧用比喻(通感)形象地表現其音樂魅力;(4)側面對比,借助聽眾的感受來渲染其音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