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臨床癥狀
病羊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停止反芻、毛發蓬亂失去光澤、四肢無力、磨牙、鼻子幹燥、可見粘膜發黃或蒼白、角膜混濁,並伴有間歇性腹痛,哺乳期母羊中毒後泌乳會減少或完全停止。
急性中毒。病羊會表現出無精打采、食欲不振、抽搐、弓背、磨牙、轉圈、站立不穩、容易摔倒在地;粘膜黃染,結膜炎,對光過敏反應,甚至全盲,頜下水腫;伴有腹瀉,先急後重,甚至脫肛,身體虛脫,48小時左右死亡。
慢性中毒。羔羊中毒後,會表現出食欲不振、生長遲緩、驚恐、圓周運動或盲目徘徊、腹瀉、消瘦等癥狀。成年羊中毒後會出現精神萎靡、食量減少、前胃弛緩、黃疸等癥狀。懷孕母羊中毒後會流產,可排出足月死胎或早產,而且由於乳汁中也含有黴菌毒素,後代羔羊也會中毒。此外,由於黴菌毒素會影響淋巴細胞的活性,會削弱機體的抵抗力,容易發生繼發性疾病。
2.病變
死羊皮下組織和脂肪呈黃色染色,腹腔和胸腔有少量淡紅色或黃色積液,漿膜面出現出血點。肝臟腫大,明顯變硬,質地易碎,表面有針尖或米粒大小的白色或黃色壞死竈;膽囊明顯萎縮,僅含少量膽汁,顏色較淡;肺腫大,局部結節病和白色壞死病竈在表面;腎臟腫脹蒼白,淋巴結水腫充血;腫瘤胃黏膜出血,有針尖至豌豆大小的潰瘍病竈,易脫落;腸道出現不同程度的水腫和充血,十二指腸粘膜出現局部出血,腸系膜淋巴結出現充血。
3.診斷
臨床診斷。主要是咨詢農戶,了解自己購買的濃縮液是否存放過久,實地查看壹些豆粕和玉米,確定是否有明顯的黴變和發熱。如果存在上述情況,結合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和病羊的病理變化,初步診斷為發生了黴菌飼料中毒。
細菌檢查。在無菌條件下,取有典型癥狀的病羊肝臟做接觸片,革蘭氏染色鏡檢無細菌檢出。同時將病羊的肝、脾在無菌條件下接種於普通瓊脂平板上,37℃培養24-48 h,無細菌生長。根據以上結果,可以排除細菌性疾病。
u=92963885,2022646417 & amp;fm = 26 & ampgp=0.jpg
4、預防和控制措施
緊急治療。當確認綿羊因食用發黴飼料而中毒時,應立即停止飼餵發黴飼料,同時徹底清除飼餵槽內的剩余飼料,轉而飼餵無黴變、無汙染的新鮮精料。此外,每噸飼料中加入2 kg黴菌吸附劑,持續6天。
西醫治療。治療原則主要是通過補液保護肝臟,避免繼發感染。病羊可靜脈註射由200 mL 50% 50%葡萄糖註射液、500mL 5% 5%糖生理鹽水、4 mL維生素Ks、4 mL維生素C、20 mL三磷酸腺苷、5 mL 10%%咖啡因鈉和lg頭孢噻呋鈉組成的混合液,每天1次,連續3天。此外,為防止繼發感染,可酌情使用抗生素,如青黴素、鏈黴素等,但禁用磺胺類藥物。
中醫治療。主要以利尿解毒,疏肝活血為原則。取Sg甘草10 g白芍10 g茵陳10 g茯苓10 g白術10 g丹參15 g柴胡10 g桂枝,每日1劑。處方中柴胡起疏肝解郁、促進楊琪的作用,白芍起安神養血、斂陰的作用,為主藥;丹參為佐藥,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癰的功效;桂枝有通陽化氣、溫經通脈之功,茯苓有寧心安神、利水滲濕之功,白術有燥濕健脾之功,陳印有退黃清濕熱之功,均為佐藥;甘草具有解毒調和諸藥的功效。以上藥物合用,具有利尿解毒、疏肝活血的作用。
加強飼料管理。在飼料加工過程中,要加強控制,特別是要保證飼料中水分含量適宜,高溫造粒後要設置合理的冷卻工藝。加強飼料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的管理,避免因高溫、潮濕、包裝破損、下雨、晝夜溫差過大等原因引起的黴變。另外,飼料中可以添加壹定量的防黴劑,可以有效防止其發黴。根據上述原則,收獲的草和谷物必須完全幹燥;草堆要防潮防雨,玉米、麩皮、豆粕等濃縮飼料要放在幹燥處,離地面至少30厘米,飼料袋口要紮緊,溫暖多雨期要保持良好通風,避免飼料黴變。此外,還可以在濃縮液儲存過程中添加丙酸,避免黴菌產生,從而抑制其毒素產生。飼料在使用前應仔細檢查。如果它有黴味或者顏色發生變化,就禁止餵養它,這樣才能保證用新鮮的飼料餵養它,不會發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