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家長眼裏,只要孩子學習好,哪怕是保姆。
但是,這種畸形的教育觀念,卻培養了很多“巨嬰”。孩子長大了,沒有生活技能,沒有常識。他們連小麥和大米都不懂,只能靠點外賣解決壹日三餐。
為了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我們應該從德、智、體、美全面培養孩子。
近日,教育部正式發布義務教育課程方案,指出從9月起,“勞動課”必須從綜合實踐課中獨立出來,每個學校也不例外。
消息壹經發布,立刻發出了巨大的討論和反響,很多家長也怨聲載道。
但很多農村家長表示,完全不用擔心勞動課,孩子有實際優勢!
01,勞動課回到教室
根據《方案》可以看出,在這次改革中,英語課程的比重下降到了6-8%,遠低於語文數學。
反而體育等科目的比重增加了,這其實是為素質教育設置的。
但反響最大的是增加了“勞動課”,要求中小學每周不少於1課時。
學生需要學習的課程包括清潔衛生、烹飪營養、家用電器的使用和維護等。
其中,1-2年級學生需種植1-2株植物或養殖1-2只小動物;3-4年級需要種菜養家禽;5-6年級需要種植1-2種當地的果樹、蔬菜、花卉,或者合法飼養1-2種牲畜,學會做2-3道家常菜,設計營養食譜。
7-9年級需要掌握螺絲、扳手等工具,能夠拆卸小風扇,維修小家電;還要體驗種植養殖的生產勞動,比如水產養殖、水稻種植;同時,午餐和晚餐要獨立做3-4道菜,設計好壹日三餐的食譜。
對於教育部的“新課標”安排,很多70後、80後表示,學生時代的勞動課,現在已經回歸課堂。
它的實現:現在的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很重,長時間的埋頭苦幹,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現在,勞動課又回來了,為了減輕學生的壓力,同時讓孩子能夠自立。
02.家長意見很大。
很多家長對勞動階層的建立並不太高興。有些家長認為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做其他事情是浪費時間。他們為什麽把勞動課作為必修課?這和高考有什麽關系?
也有家長說:“可以教孩子學做飯,但可以種水稻,養雞養魚。這些都離生活太遠,沒有給孩子操作的地方。設置這個任務的意義是什麽?就算孩子學了,寒窗苦讀是為了種田還是為了養殖?”
也有家長表示:“開設勞動課的初衷是好的,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主性。做飯修家電出現的安全問題誰來負責?而如果因為勞動課耽誤了孩子的學習,誰來負責?在‘雙減’政策下,孩子們終於有了壹點休息時間,結果被勞動課的任務給占了。這不是在制造壓力嗎?”
有家長說:“只要勞動課在學校完成,家長不煩,我雙手支持。
"
勞動課的回歸其實並不是讓孩子掌握生活技能那麽簡單,更是為了磨練意誌,培養動手操作能力,樹立勞動價值觀,讓孩子懂得獨立生活,懂得“每壹粒都是辛苦的”的現實意義。
有家長說:“做飯,修家電,農業生產等。都是很好的生活技能。我非常贊同我們小時候也上過勞動課,沒有耽誤學業。
"
家住重慶的家長張女士說:“我是農村的。我知道種地不容易。想養好,種好,需要努力。
而孩子的參與可以培養他們的耐心,讓他們在學習上不放棄。
"
03.農村孩子有很大優勢。
作者是農村娃。我記得我在幼兒園的時候學會了拖地和擦桌子。小學的時候,我自己收拾紅領巾,襪子,手帕,飯後負責洗碗。那時候我在家養雞養羊,放學還要去農田割草或者放羊。
到了小學四五年級,作者已經可以獨立做壹頓午飯了。父母工作忙,家裏的飯都是作者周末獨立做的。
直到今天,筆者發現很多農村孩子在做飯和農活方面還是有優勢的。比如我的堂兄妹,小學就學會了做飯,有時候周末父母不在家,就自己做飯。
雖然在教育環境上,農村的孩子不如城市的孩子,但在“勞動階層”,農村孩子的優勢還是體現出來了。
即使學的是種田種植,也有現實條件。
回到“勞動階級”是非常有必要的。很多孩子直到工作還在勤奮,生活技能基本為零。
口罩事件出來後,那些靠外賣和在外吃飯的年輕人開始焦慮,現在不得不學習銷售。
如果孩子從小就打好基礎,相信就不會有今天的尷尬。
家長對此怎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