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趙本山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經典臺詞,但在今天依然適用。
最引人註目的是糧食市場。我國三大主糧中的玉米、小麥價格都突破了我們的認識,米價大幅上漲,但米價尤其“黯然失色”。如果米價不漲,為什麽2022年大米還能漲?
我們依次說說玉米和水麥的“昨天和今天”。
首先說玉米,因為玉米價格的漲跌決定了小麥和大米價格的發展趨勢。
自2020年初以來,玉米價格出現上漲跡象。由於臨儲沒有取消,大家對玉米市場的認識還停留在玉米上市,我來收,妳來賣的舊思維。有人看到了商機,提前拍賣了大量高價玉米。當時市場上很多人都“震驚”了。這麽高價的玉米能賣嗎?
結果——第二年,也就是2021年,臨時收儲取消,玉米正式入市,價格波動由供需決定。玉米價格像火箭套裝壹樣上漲,突破3000元大關,前期高價拍賣玉米的交易者全部持平獲利,直到陳年小麥的“雷神錘”讓玉米價格戛然而止,雖然停了。
大量陳年小麥充斥整個市場,替代玉米。同時,由於2021雨後小麥太多,無數小麥進入飼料企業,好小麥的珍貴性尚未顯現。2022年3月前小麥價格還那麽不起眼,突然壹個“國際局勢”改變了小麥的“命運”,讓小麥價格華麗轉身,讓市場大跌。
這時候價格高也讓小麥很難再進入玉米市場,因為玉米帶動了小麥價格的上漲。
大米的“昨天”
說完小麥,我們就來說說今天的重頭戲——沈寂多年的水稻。我們不得不說,他的“孤獨”是由三個直接原因造成的:第壹,大米是口糧,漲幅過大會影響民生。其次,大米庫存過大,或者供大於求。如果像小麥壹樣,那麽米價就會“漲”起來。
第三點是產能相對過剩。要知道,種水稻的農民壹直在受苦。現在大米的價格很低。種水稻的前壹年,也是前幾年種水稻賺錢,導致大家“搶著”種的產能過剩。所以米價只能看著玉米小麥價格飆升。
米價真的沒有上漲的機會了嗎?葉飛
等等,我們得回到玉米地裏去。要知道,國產玉米壹直是緊平衡的,每年還是有點虧。它需要進口大麥、糙米、DDGS等來替代。小麥已經無法替代,把這個重任留給了水稻,所以今年陳化水稻的重頭戲就是替代。如果玉米和小麥再次大幅上漲,那麽大米無論如何都會被大量替代,取決於替代數量。
如果2022年陳化米替換過多,那麽2023年將是大米的“翻身年”。相反,如果替代少了,2024年就是水稻大幅上漲的時候,否則會影響水稻種植者的積極性。
這兩天大米價格也有變化:中糧米業虎林開始收購2021年的大米,價格1.32元/斤;中糧米業沈陽以1.43元/斤的價格買入2021年大米;這顯然是在為大米漲價做鋪墊。很多貿易商也看好大米,正摩拳擦掌收購大米。
與此同時,陳化米拍賣即將大批量展開,最近這兩次拍賣的底價都有不同程度的上調。
所以落後的米價不可能“原地踏步”,以後會“奮起直追”。最重要的是看玉米價格能漲多少,這也決定了未來大米的“明天”!
老層們,妳們覺得2022年米價會漲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