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籽是茶樹的果實,是茶葉生產的副產品。茶籽的純仁率約為70%。茶籽全籽含油脂15% ~ 35%,茶皂素10% ~ 14%,高澱粉。長期以來,人們更多地關註茶產品的種植、加工和開發,而對茶籽的開發利用關註較少。所以,除了茶樹的繁殖,大部分成熟的茶籽自然脫落,爛在地裏,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中國有1.8萬公頃以上的茶園,有充足的茶籽資源。按450公斤/公頃產量計算,潛在的茶籽資源約為80萬噸。如果充分利用茶籽,可以變廢為寶,增加茶農收入,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保持茶葉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目前,茶籽的制油和綜合開發利用已引起國內茶企和相關專業人士的高度重視。
2.2油茶籽
茶籽油是從茶樹(CamelliasinensisOKtze)的成熟種子中獲得的食用植物油。由於其生產發展時間較短,我國尚無茶籽油國家標準,也沒有標準的中英文名稱。有些地方很容易把茶籽油叫做茶籽油。
與山茶油混淆。所以叫“茶籽油”應該更準確。茶籽油含有約56%的油酸和20%的亞油酸,是壹種營養價值豐富的食用植物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組成與山茶油相似,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和油酸含量較高,但茶籽油的亞油酸含量高於山茶油。精制茶籽油熱穩定性好,不易氧化變質,安全無毒,無副作用。因此,茶籽油可用於制備護發產品和護膚品;茶籽油和茶籽油壹樣,也是壹種醫用原料,用於制作註射用註射劑,也用於配制各種藥膏和藥丸。特別是茶籽油富含亞油酸,可用於防治皮炎、濕疹、水腫、皮下出血、脫發、神經功能減退等疾病,促進人體生長和膽固醇的正常代謝,提高人體免疫力。由於茶籽油是可再生資源,隨著茶籽油的深入
隨著科技和茶業的發展,茶籽油在工業上的廣泛應用成為可能。開發茶籽油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將大大提高茶籽油產品的附加值和經濟效益。
3.2山茶油
[8-13]
油茶籽油已有2000多年的餐桌歷史。在很多古籍中都有記載,如《本草綱目》、《本草綱目集》、《山海經》、《農政全書》等。,也收錄在《現代中國藥典》中。
由於油茶的別名很多,加上產地的俗稱,油茶籽油也有很多別名,如山茶油、山茶油、清油等。,容易與茶籽油混淆。山茶油是中國最古老的木本食用植物油之壹。中國是世界上山茶屬植物分布最廣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山茶油生產基地。油茶籽油是我國傳統食用植物油,是我國皇家貢品。油酸和亞油酸的含量在90%以上,其中油酸的含量在80%以上,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遠低於其他食用油,甚至低於橄欖油。因其脂肪酸組成、油脂特性、營養成分與地中海橄欖油不相上下,被譽為“東方橄欖油”。長期食用有利於預防動脈硬化、高血壓、肥胖等疾病。
4茶樹油
[2,3,14]
4.1植物分類
常用的茶樹油樹種主要有互葉白千層、白千層和輪葉白千層。根據生物分類學,互葉白千層的科學分類見表2。
白千層油樹種是桃金娘科白千層屬的幾種小型常綠樹種。它的原產地位於澳大利亞東部的昆士蘭州和新南威爾士州北部,即南緯21 ~ 23,東經145 ~ 153。它是澳大利亞著名的芳香油樹。
引種於福建、臺灣省、雲南、廣西、廣東、海南、重慶。目前在我國引種中經常遇到的有七種:白千層、白千層、石千層、五葉白千層、白千層、白千層玉(Melaleucaleueadendra)和白千層。
表2互葉白千層科學分類
分類名稱
regnumvegetable(regnumvegetable)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門
薔薇亞綱(薔薇科)
桃金娘傳說(桃金娘傳說)
桃金娘科(桃金娘科)
它屬於Melaleueal。
白千層
4.2茶樹油
茶樹精油,商品名,是桃金娘科、白千層屬、白千層屬植物的新鮮枝葉經水蒸氣蒸餾得到的無色至微黃色的輕質油狀液體,俗稱“茶樹精油”。澳大利亞茶樹油的發現和使用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在人們充分認識到它具有強大的抗菌、殺菌、抑菌保健功能後,近20年來發展迅速。目前,澳大利亞互葉白千層年生物量為6000 ~ 7000 t,水蒸氣蒸餾得率為0.7% ~ 0.9%,茶樹油年產量約為50 t,由於其殺菌作用強,刺激性氣味溫和,茶樹油是壹種天然香料,已廣泛應用於農用殺菌劑、日用衛生用品、皮膚保健品、化妝品、食品香料、醫藥等行業。我國引進的7種千層屬植物都能蒸餾出松油醇-4等6種茶樹油的主次成分,但不同種類的含量差異很大。茶樹油的基本成分是萜類和烯醇類,松油醇-4和γ-松油醇占茶樹油總含量的56.88%。茶樹油多為天然分離香料,可用於食品、化妝品、醫藥行業,價格昂貴。
參考資料:
[1]張為民,魏靜,鐘庚。茶籽與其他油料作物理化和功能特性的比較[J].中國食品添加劑,2007(2):145。
-149.
[2]張小七,林雄,吳玉鑾,等.廣東互葉白千層茶樹油產品主要成分質量標準的研究[J].廣東化學工業,2002(6):12。
-16.
侯寬昭。中國種子植物詞典[M]。修訂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劉玉蘭。油脂制備與加工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曾軼坤。茶籽制油及其綜合開發利用[J].中國油脂,2006,31 (1): 69-71。
範,黃京生。遂川縣油茶種類及品種類型調查[J].江西林業科技,2001(4):16-18。
魏美芬。茶籽和油茶籽的鑒別[J].西南園藝,2002,30(3):42。
李,謝,,等.茶籽的綜合利用[J].中國石油,1997,22(1):57-59。
楊坤國。茶籽綜合利用的研究、生產與應用[J].湖北化工,1996(4):30-32。
徐學兵。茶油的研究進展綜述[J].中國石油,1995,22(5):7-9。
[11]國盈安茶油生產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油脂,1999,24(6):25-26。
曾濤,畢,,等.茶皂素提取工藝的研究[J].林業化學報,2000,34(6):16-18。
[13],胡,楊,等.山茶皂苷的毒性研究(ⅰ)[J].中國石油,1998,23(4):47-48。
[14]陳海燕,梁忠雲,黃耀恒,等.不同種源和家系白千層油成分及含量的初步研究[J].天然產物的研究與開發,2003,15(5):40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