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粵語電影時代的演員,李小龍還是童星的時候就經常出現在他的電影裏。與其他三位粵語演員吳楚凡、張活遊、李慶賀壹起被稱為“粵語片四小學生”。
曾與吳楚凡、白燕共同參與創辦著名的中聯影業企業有限公司的電影工作,代表作有《家》(1953)、《春》(1953)、《秋》(1954)。他與吳楚凡、、李青壹起,被稱為當年香港粵語電影的“四小學生”。他表現得很好,無論是善還是惡。除了文藝片,他還和白燕(尹素素飾)合作了第壹代金庸武俠片《屠龍記》,飾演張翠山壹角。
張穎後來短暫地加入了TVB。他沒有翻臉和生氣,而是在20世紀70年代加入了電視行業,在此期間,他還出演了幾部電影。張穎飾演的角色多種多樣,可以是上流社會人士的體面中間人,比如《天蠶變》(電視劇版)中的武當掌門宋慶,《怒明建》中的嶽飛後裔嶽石昊,《湖海爭霸》中的張居正,《武林帝花》中的崇禎。也可以演壹個比較齷齪的奸商或者偽君子,比如孫雪齋,壹個虛偽的老師,穿著孔孟的儒家道德衣服,但他的行為和壹個卑鄙的人,電影《瘋狂的龍》裏的黑道老大,電影《寒錢》裏的投機商陳百億沒有太大區別。1983後期在亞視的最後作品有《劍仙李白》《鐵血豪傑》。當萬梓良在《利》中扮演壹名初級演員時,張穎認出她是她的養子。1984年底,張穎、狄龍、谷峰等明星赴美出演電影《又見仇人》,拍攝後不久去世。他的兒子張偉也是壹名電視演員。他寫了壹個網頁“張穎和張偉”來紀念他死去的父親。
抗戰時期:香港影帝吳楚凡和張穎在湛江的苦難歷程
香港電影演員吳楚凡和張穎對老年人來說並不陌生。在香港30-60年代,他們壹直稱霸電影界,每個人都拍了300多部電影,所以被稱為影帝。他們拍攝的粵語片在全世界華語區都很有名氣,是極受觀眾喜愛和稱贊的知名演員。張穎在20世紀70年代轉向電視連續劇。改革開放後,湛江引進了許多香港電視劇。觀眾永遠忘不了電視劇《大地》裏那個處處冒充阿q精神的私塾老師孫先生,也忘不了《流氓大亨》裏那個總哭著“粘臺詞”的亞沖爸爸。這兩個角色都是由張穎扮演的,他標新立異的演技迷住了湛江的觀眾,長期受到他的影響。抗日戰爭時期,這兩位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到湛江(原名廣州灣)待了半年,經歷了人生中最艱難的歲月。吳楚凡,福建人,畢業於培正中學。早年做過店員、廠長,愛好是學藝術。1935年被香港聯華電影公司選中,主演首部粵語電影《救命稻草》,壹舉成名。之後拍過無數部電影,被授予“華南最佳男演員”稱號。他在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成功扮演了高覺新,其中《春》獲得了1957文化部頒發的優秀電影獎,我也獲得了優秀演員金獎。巴金稱贊他是優秀的行為藝術家,於1993年在加拿大逝世。張穎也是福建人,畢業於香港華仁學院。早期是粵劇大三。1937開頭出現在熒幕上,主演處女作小說《夜明珠》。他和吳楚凡壹樣,事業廣泛,電影眾多,被譽為“粵語片皇帝”。他主演的故事片《全力以赴》出色地塑造了壹個墮落的青年,“全力以赴”壹度成為他的代名詞。他轉行演電視劇了,演的角色都挺成功的。他在香港有很多粉絲,也被稱為“影視雙料皇帝”。張穎有壹個女兒,張楚韻,是第壹個港姐冠軍,於1990年在加拿大去世。吳楚凡和張穎,生於同壹個籍貫,死於同壹個異國他鄉,他們的人生經歷和事業成就非常相似。抗日戰爭時期,驚人的巧合,他們由同壹條水路停在湛江。
1941香港淪陷,日軍占領香港後,計劃利用香港的制作設施和電影制作人,籌備電影《香港攻略之戰》,宣傳日軍戰功和大東亞榮耀圈。消息傳開了,香港的電影工作者拒絕投敵,發誓不為日本侵略者服務。當時湛江是法帝的殖民地,和平均勻,水陸交通可以從香港到詹,於是紛紛逃往湛江。除了吳楚凡和張穎,還有著名演員黃曼梨、白燕、梅綺和大口。此時湛江尚未建城,只是壹個小小的商埠,經濟貧窮落後,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像吳楚凡和張穎這樣的藝術家在湛江的生活非常艱難。當他第壹次到達時,張穎因為戰爭丟失了他的行李,甚至沒有任何衣服可換。吳楚凡1998年被迫做經紀人,為越南專做海防的貨船“永華”號的商船聯系食宿、儲存貨物、尋找買家。為了省臺詞,他們不敢住酒店客棧,在赤坎大德二路和藝人租集體住宿。20多個人平鋪擠在壹起。天氣炎熱,螞蟻蒼蠅滋生,汙水橫流,氣味刺鼻。可想而知處境之艱難。每當回想起這段辛酸的往事,吳楚凡和張穎都很難過,也很感動。
吳楚凡、張穎發起組織港產電影從業人員在湛江成立明星劇團,既能發揮特長,服務社會,宣傳抗戰,又能幫助藝人謀生。趙任話劇團團長,、、雲任導演,謝逸之任舞臺監督。除了吳和張,主要演員還有、,甚至還有20多位後臺工作人員及其家屬。結合宣傳抗日救國,鼓勵民眾保家衛國,演出了《林沖》《雷雨》《欽差大臣》《性感魔鬼》等壹系列優秀劇目。他們的舞臺配合完整,演員配合默契,演技精湛,布景獨特,燈光多變,讓湛江觀眾耳目壹新。他們在赤坎平安劇院(今天人民電影院對面)等地演出,持續了四個月,幾乎賣光。
吳楚凡、張穎等港產電影藝術家在湛江的活動給公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改變了湛江電影的市場格局。此前,湛江電影壹直由美國電影占據較大市場,米高梅和華納壹直占據巔峰。吳楚凡、張穎等電影從業者到湛江以來,潛移默化地傳達了湛江市民對港產電影的理解和喜愛。他們從美國電影變成了香港電影,尤其是粵語電影,打破了美國電影的壟斷。這個愛好壹直延續至今,港片壹直是湛江人電影的亮點。
湛江也在1943年被侵華日軍占領,香港明星話劇團在戰爭中壹分為二,前往桂林和越南繼續演出。抗戰勝利後,吳楚凡和張穎從大陸回到家鄉,重操舊業。他們在電影界仍然很有名。15年後,1957年,吳楚凡、張穎隨港電影界代表團赴湛江,故地重遊,辛酸回憶歷歷在目,感慨萬千。他們在找當年演出的平安劇場。它在戰爭中被大火燒毀,現在大樓被重建,成了赤坎糧站。我還專程去了中山路壹記雞飯店,品嘗了在我困難的時候留下難忘記憶的香噴噴的雞油飯。隨後,他們參觀了湛江港,參觀了這座城市,了解了湛江解放後的建設成就。吳楚凡和張穎看到湛江的舊貌換新顏,喜形於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