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曹妃甸美食推薦(二)

曹妃甸美食推薦(二)

吃到脹脹的,喝到酣暢淋漓的。這是旅途中最重要的事情。無所顧忌,不管熱量,不管糖分超標,讓假期有所保留,讓食欲愉悅。

提到壹個城市,妳馬上會想到那裏的美食。這就是吃(劃掉)旅行的意義。

曹飛電冷笨魚

在曹妃甸海域的鹹淡水交匯處,有壹種魚,它的柄很長,身體閃閃發光,被當地人稱為“跳躍魚”。這種魚的學名是矛尾蝦虎魚或黃鰭蝦虎魚,簡稱蝦虎魚,有的叫鱅魚、油魚、旗魚。老漁翁經常打了就扔,俗稱“扔”。曹妃甸人講“楞”和“扔”,發音和冷壹樣。這就是“楞”的由來。

跳魚溫中益氣,有滋補價值,有補腎壯陽的作用。吃法很多,當地人做菜感覺很隨意。不管是醬燜、燉、湯、煎、炸、蒸等多好吃,外地的朋友吃了都贊不絕口!

排骨雖然不是很大,但是很好吃,肉也很嫩。還有壹個好處就是硬刺不多,不用擔心被紮到。另外,這種魚有兩張“臉”,頭上和臉頰上有兩塊肉,就像人的臉壹樣。吃的時候可以用筷子夾著吃。

曹妃甸蟶子

曹妃甸海域是渤海灣難得的浮遊生物聚集地。此外,泥灘混有泥沙的貝類較多,因此整個海洋生物鏈完整,魚、蝦、蟹、貝的自然種類豐富,味道鮮美。

清代學者張鳳翔曾為這種當地海鮮寫下十二首《漁舟詩》,後被載入《灤州誌》,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壹月寒風襲人,但新鮮的魚和美味的食物已經到了海邊。《漁詩》說:“春城盡輕寒,渤海鮮鮮。”玉骨瓊姬冰雪,是最美味的美人。“人們稱贊的是挖回河岸的新鮮貝類和蟶子。

昆曲是“昆曲”的學名。昆曲身段纖細如玉,口感細膩甘甜,故有“美人昆曲”之稱。寒風凜冽的季節,正是蟶子肥美的時候。說到吃,有兩種簡單又獨創的方法。壹個是清水煮蟶子,壹個是幹炮。曹妃甸漁民還有壹種食物特別幽默。它叫嬌子,支持死豬。將去皮的新鮮蟶子肉切絲,配以五花肉,包在大白菜或苜蓿裏做餃子。味道更是說不出來。

曹妃甸章魚

曹妃甸海域的章魚有長爪和短爪兩種。長爪比短爪大幾倍,產肉多,價格也是短爪的兩倍。

章魚好吃又有營養。章魚章魚是壹種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每100g章魚含蛋白質19g,是牛奶蛋白質含量的6倍,含有人體必需的全部氨基酸,是真正的優質蛋白質。所以,如果我們既想吃蛋白質,又不想吃太多脂肪,章魚是個不錯的選擇。章魚除蛋白質外,還含有豐富的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鋅、硒、維生素E、維生素B、維生素C等營養成分。此外,章魚含有豐富的牛磺酸,可促進嬰兒腦組織發育,改善視覺功能,對成人可抗氧化,延緩衰老。

章魚除了嘴上堅硬的角質牙,其他部位都能吃。公八肚子裏有壹團漿糊,是墨水壹樣的東西。煮熟後味道鮮美。除了墨汁,八代的肚子裏還有壹種球狀的東西,煮熟後呈白色糊狀,就像年糕壹樣,吃起來又香又糯。

曹妃甸皮皮

曹妃甸海域季風頻繁,東南風不停吹。當地漁民稱之為“吵活貨”。活貨是指淺海越冬後的蝦蟹。海浪攪動著蝦蟹從淤泥中出來,產卵孵化。所以就出現了東南風刮得厲害的時候,皮皮蝦當天價格相對便宜的現象。我們曹妃甸的皮皮蝦特別好吃,是周邊水域沒法比的。

說到我們曹妃甸的皮皮蝦,再來說說我們當地流傳至今的捕魚詩。清代學者張鳳翔對曹妃甸皮皮蝦贊不絕口:明月照沿岸篷窗,手剝鮮蝦,玉罐倒。我記得潯陽河上的客人,彈著琵琶,彈著木蘭雙簧。或者琵琶是壹種現在不常出現的古老樂器,或者我們北方人在叫,或者因為皮皮蝦穿著皮甲,但也是形象,皮皮蝦就變成了“琵琶蝦”的順口聲。

如何吃,無論是水煮,清蒸,燒烤,還是腌制的蝦,它新鮮爽口的肉總能俘獲壹大批人的心...有人不愛吃蝦,有人不愛吃螃蟹,但不愛吃皮皮蝦的人真的很少。

壁虎曹妃甸

曹妃甸的灘塗上遍布著種類繁多的文蛤,有白蛤、黃蛤、青蛤、花蛤、文蛤、蚌殼、螺螄、海瓜子等。曹妃甸沿海地區較早的漁民制作了“三牛三油”六寶:牛皮縛靴、牛皮縛褲、油衣、油褲、油鞋,防水、防雨、防凍。隆冬時節,他們穿上這些自制的衣服,冒著嚴寒去抓小海兒謀生。嘴裏有團團水霧,我斷斷續續地沿著小路走著。當時的“捉小海童”大多是沒有大船走不了“遠海童”的人。他們放下網,展開網,抓螃蟹,摸蝦,撈出八條帶子,撿起海螺...最重要的事情之壹是挖蛤蜊。壹大早,海灘上還凍著盔甲般的冰碎片,我看到耙子在半空中來來往往。人們工作時很少說話,怕耽誤工作。

到了吃晚飯的時候,把蛤蜊放在牡蠣皮或沙礫上,用耙子的背面把它弄碎,去掉碎皮,露出鮮肉,然後放進嘴裏。或者用刀熟練地剪開、合上殼肌,蚌肉還是活的。鮮美涼爽的新鮮蚌肉,如同堅硬的玉米餅,碰撞出別樣的清香。雖然辛苦,但卻是不可復制的感官享受。

曹妃甸沿海居民有獨特的食材搭配,以毒攻毒,以腥制腥。當兩種腥味碰撞時,腥味逐漸減少,變得更亮,比如豆豉蝦醬,花生米蝦油,蛤蜊蛋。

曹妃甸牡蠣黃

曹妃甸本地的生蠔不僅便宜,而且比其他地方的生蠔好吃。與乳山生蠔相比,曹妃甸生蠔味道更鮮美,更有活力。

世界上有100多種牡蠣,中國有20多種。在曹妃甸,大連灣牡蠣最多,但晉江牡蠣也不在少數。其中,僧帽牡蠣體型較小,有紫褐色或黑色條紋。

牡蠣在南方被稱為生蠔,在東北被稱為“海牡蠣”。曹妃甸叫“蠔黃”,這個名字在清代詩人、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有記載:蠔黃長在石頭上。貝殼和石頭粘在壹起。剝肉做湯,類似蛤蜊,有鬼眼...

牡蠣的碘含量遠高於牛奶和蛋黃,有“海中牛奶”之稱。在西方,牡蠣被譽為“上帝賜予的神奇食物”,而日本人稱之為“根之源”,可見牡蠣的營養價值之高。

從冬天的至日到清明節,牡蠣是最肥的。在寒冷的季節,牡蠣會產生大量的葡萄糖來抵抗寒冷中的生化反應,所以肉吃起來特別鮮美香甜。當海水溫度達到20度左右時,牡蠣的味道在產卵高峰期逐漸變得索然無味。

讓我們壹路走壹路吃

從日出到日落

人生不過是壹個跨度。

有這樣的味道

才配得上最初的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