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至的《鼠草》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曾被魯迅視為中國最偉大的抒情詩人的馮至,那些年常常靜靜地走在昆明附近的山路上。每到春晚和初秋,山坡上的蔓生雜草叢生,染上夢幻般的淡白色。他們是那麽的弱小和卑微,卻始終不肯放棄自己應有的努力,他們高傲自大,默默成就著自己的死與生。馮至內深情地找到了腳下的草,這是戰爭時期特殊的氛圍促成的。1937年,因抗日戰爭爆發,馮至隨同濟大學遷入,壹路到達昆明。之後,馮誌開始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因為這座城市經常遭到日軍空襲,馮誌壹家後來搬到了昆明楊家山林場的壹間小屋裏。這裏遠離塵囂,景色原始,大自然的壹切都真實地展現出來,人們無時無刻不在交談。草堂時期是馮至最沈浸於自然和神秘的時期。他壹生中最珍愛的三本書《十四行集》、《山水》、《伍子胥》,都誕生在林場的茅草屋裏。直到晚年,馮至仍在《夕陽西下》中回憶他人生中的草堂歲月。“風雨聲,雲樹聲,都發人深省。”他還特意提到路邊的“謙白”鼠草,這也成為他當時向朋友推薦的趣事之壹。如果別人認同他,他會覺得像個孩子壹樣快樂。沒有戰爭的陰霾,沒有結了婚帶著孩子的遊離於混沌之外的漂泊感,馮至在暫時安頓下來的時候,是不會體會到自然生活的不與世幹擾的甜蜜的。見證了抗戰時期太多醜惡的世情,馮至對壹叢頑強生存下來的幹凈小草致敬。通過山水草木的清養,陶冶性情,錘煉人格。老鼠草的“謙和潔白”的精神潛移默化地傳入他的體內,滋養著他的思想,不自覺地從他的筆下流淌出來。此時以山水寫成的篇章,有壹半以上表現了回歸自然的藝術觀和人生觀。整個“景觀”散發出壹種春末秋初的感覺。寫得從容,簡單明了,溫柔的抒情風格總是透露著遙遠的沈思。馮至的文筆靜如茶,他成熟的內心給人的不是躁動和熱情,而是冷漠和體貼。馮至不像壹般文人那樣狂妄,在山水中讀出歷史與人文的重疊意味。相反,他試圖剝離千百年來附著在景觀上的外來文化汙染,讓景觀回歸原始狀態,讓驕傲的人們回到他們在自然中的平等地位。馮至退出了奇山怪水和英雄名人的眩光,甚至擱置了當時的國內外時局。他只關註普通的風景和無名的人,他們像路邊的草壹樣廣闊而卑微。景觀最重要的主題是關心人與自然之間相互聯系、不斷變化的關系,表達人與宇宙萬物之間生命的交流與融合。他是自然神廟裏的祈禱者,不為過去和未來分神,屏息專註於永恒的當下,堅持完成自己的使命:在天地神人中尋求存在的深度。他對壹草壹花頂禮膜拜,是因為這些忠於世界的花草,在它們小小柔軟的身軀上,保持著壹份永恒的童年——壹顆天然無染的心。與他們相比,人類居於帝王之位,矯情,擾亂自己作為自然壹部分的生活節奏。馮至稱贊壹個老人像老樹壹樣靠本能活著。這個沈浸於物化,與自然同行的老人,達到了老莊哲學所說的“真人”的境界。我經常會想起壹個人的壹生,所以忍不住向妳祈禱。妳是壹束白草,妳從未辜負壹個名字;但妳避開壹切名,過著小日子,不負高潔潔白,默默成就妳的生死。所有的描述和喧囂都來到妳的身邊,有的消逝,有的化為妳的沈默。這是妳極大的驕傲,但卻是在妳的否認中完成的。我向妳祈禱,壹生壹世。——壹種懷念,讓上面的話變成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