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心臟早搏,很多人都是知之甚少,據馬虹教授介紹,所謂心臟異位起搏點提前出現的搏動,即心臟過早搏動,又叫心臟期前收縮,簡稱早搏,是最常見的壹種心律失常的表現。
“早搏根據異位起搏點的位置不同可分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和結性早搏,其中以室性早搏最多見,房性早搏次之。如果以早搏的節律來看,每隔壹次正常心跳出現的早搏稱為二聯律,每隔兩次正常心跳出現的早搏稱為三聯律。早搏還可以根據頻率分為頻發早搏和偶發早搏,其中頻發早搏的定義為24小時內出現2000次以上的早搏。”
雖說早搏是心臟跳動出現了異常的表現,但馬虹教授指出,幾乎每個人都可或多或少存在心臟早搏的現象,其中絕大多數的人都是正常人,所以絕對不能認為有心臟早搏就是得了心臟病。
“有器質性心臟病的病人會比正常人更容易出現心臟早搏,但實際上有統計數據顯示,如果做24小時心電圖測試,幾乎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有心臟早搏。因此,臨床上出現心臟早搏的人大多數都是正常人,而並非心臟病的患者。”
那麽,為什麽沒有心臟病的人也會有早搏現象?馬虹教授介紹說,心臟早搏的原因多種多樣,除了與器質性心臟病有關外還有很多其他誘因,有時候甚至沒有任何誘因,“導致心臟早搏的原因很多,器質性心臟病比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等常引起早搏。全身性疾病,如感冒、低血鉀、酸中毒等可引起早搏。心臟刺激,如心臟手術和導管栓查可引起早搏。藥物特別是抗心律失常藥物可引起早搏。早搏也常常出現在沒有心臟病的 健康 人。煙酒、咖啡、壓力等可誘發早搏或加重早搏。”
說到心臟早搏,絕大多數人最關心的就是它的危害,壹些人壹旦發現自己存在心臟早搏的現象就會憂心忡忡,生怕心臟出了什麽問題,甚至擔心早搏會導致猝死。
對此,馬虹教授指出,心臟早搏會不會產生危害以及會產生什麽危害,還是要看有否伴隨著器質性疾病以及器質性疾病的嚴重程度而定。
功能性早搏:“部分人群甚至毫無癥狀。如出現癥狀,主要感覺為心悸,可同時伴咽部不適;另壹主要癥狀是有‘落空’感或‘墜崖’感。有癥狀者可以考慮服用安定等鎮靜劑,也可服用β受體阻滯劑減弱心臟跳動力量,從而減輕癥狀。對於那些由生活作息不當引起早搏的人群而言,還需要戒煙限酒、少喝咖啡濃茶,生活中註意調節情緒,都有助於改善早搏帶來的不適。”
病情穩定的器質性早搏:“普通高血壓和穩定性冠心病且無明顯心肌缺血患者的室性早搏壹般不會產生嚴重後果,平時註意觀察和控制基礎疾病病情即可。”
病情不穩的器質性早搏:“對不穩定性冠心病有心肌缺血的患者而言,室性早搏可能會導致室性心動過速、室顫、猝死。此外,如果室性早搏的聯律間距極短,也可導致室顫。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左心房增大的患者出現頻發房性早搏時,容易發展為心房顫動,加重病情。”
馬虹教授告訴家庭醫生在線編輯,心臟早搏說不上是疾病,大多數都無需治療,即便到了需要接受治療的程度,其治療方式也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具體來說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兩大類。
“β受體阻滯劑是治療心臟早搏最主要的藥物之壹,適用於癥狀明顯的功能性早搏人群。如果單用β受體阻滯劑改善癥狀效果不滿意,可加用抗心律失常藥普羅帕酮。對急性心肌梗死後的室性早搏患者,β受體阻滯劑有減少早搏次數、改善心臟功能以及預防患者猝死的作用。急性心肌梗死後出現室性早搏,特別是伴有左心功能不全者,不主張用1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對伴有急性冠脈綜合征、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等器質性心臟病的室性早搏患者,需要預防早搏發展為致命性急性室性心律失常,急性情況下需靜脈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如胺碘酮、利多卡因等,同時要補充氯化鉀。”
除了藥物控制避免早搏帶來嚴重並發癥外,馬虹教授介紹說,早搏還可以通過射頻消融手術得到根治,尤其適合頻繁室性早搏導致心功能衰退的患者以及飽受早搏困擾的未育女性。
“部分患者室性早搏十分頻繁,24小時心電圖早搏次數在七、八千次以上甚至多達壹、兩萬次,可推薦做射頻消融術。可使早搏得到根治。特別是準備懷孕生育的青年女性,懷孕前先把早搏問題解決了,孕產期就再無後顧之憂。這種手術治療室性早搏效果理想,而且安全性也很高。”
還有壹些人認為出現早搏就不能進行任何劇烈運動,對此馬虹教授表示也是對早搏常見的誤解,大多數功能性早搏人群其實與正常人無異,可隨意進行力所能及的運動,只有伴隨有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才需要遵循醫囑選擇適當的運動和生活方式。
“決定患者能做什麽運動,要看患者的心臟功能以及有無心肌缺血的情況,而並非是早搏本身。功能性早搏人群,在運動方面沒有特殊的禁忌。功能性早搏人群平時要註意少吸煙喝酒喝濃茶咖啡,註意勞逸結合和情緒調節,除此以外正常生活即可,運動等方面無特殊的禁忌。”
通訊員:梁嘉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