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宣威市的歷史

宣威市的歷史

宣威市地處雲南省東北部。

地處東經103°35′~104°40′,北緯25°53′~26°44′,東與貴州省盤縣相鄰,南與沾益縣毗鄰,西隔牛欄江與會澤縣相望,北與貴州威寧縣接壤,距省會昆明市260公裏。

總面積6069.88平方公裏。

約占雲南省總面積的1.58%。

市區距曲靖市 *** 駐地102千米,距昆明204千米。

其為雲南省曲靖所轄壹縣級市。

宣威歷史悠久,早在新時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存繁衍,辛勤耕耘。

秦以前屬古夜郎轄地。

秦朝統壹後,開通五尺道。

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135年),設郁鄔縣(今宣威)。

東漢,並郁鄔縣入漢陽縣(今貴州威寧、水城)。

蜀漢時復置郁鄔縣,改屬建寧郡(今曲靖)。

唐代,大理國置磨彌殿部,其地域含今宣威、沾益、富源之境。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立雲南中書行省,建立路、府、州、縣,沾益州隸曲靖路,領交水(今沾益)、羅山(今富源)、石梁(今宣威東北部)三縣,州治石堡山西(後遷今宣威河東營)。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曲靖路為曲靖府,沾益州隸曲靖府,沿用彜族安姓土司世襲土知州,州治今宣威河東營,同時廢除州領三縣。

同年,於土府腹地(今宣威城)設烏撒衛後三所,隸貴州都司。

洪武十六年,築後三所土城,增設流官知州,僑居後三所內,開始土、流官合治。

同時,設沾益(今宣威城)、倘塘、可渡三站,並交水、羅山、石梁三縣及越州歸沾益州管轄。

後所軍屯鋪堡地面由烏撒衛管轄,隸四川布政使司,沾益州仍隸雲南曲靖府。

明天啟二年(1622),烏撒土官安效良攻占沾益城,後三所守將棄城投交水。

翠年,參將尹啟易報雲南撫按批準暫移州治於交水,土知州仍居河東營。

清順治十六年(1659),經略洪承疇至滇,定移沾益州治於交水,本境稱舊州。

清雍正四年(1726),雲貴總督鄂爾泰以土官叛服無常為由,參革沾益州土知州安於蕃,將安擒赴省城,請旨定罪。

十月派人丈量土司所轄田畝。

五年七月,取原宣威關之名設宣威州,裁原土司安於蕃所轄各營火地面自高坡頂以上屬沾益,以下屬宣威。

宣威州之名沿至民國元年(1912)。

民國2年裁州設縣,改宣威州為宣威縣,隸屬雲南省第二區督察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後,仍為宣威縣,隸曲靖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4年6月30日,經中央人民 *** 內務部批準,改宣威縣為榕峰縣。

1959年11月30日,經國務院批準,恢復宣威縣名。

1994年2月18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宣威縣,改設宣威市(縣級市)。

宣威歷史悠久,文物勝跡頗多,有文化遺址10處、古建築15座、墓葬碑刻18處、館藏文物7種、風景名勝7個,既有市(縣)級文物保護,也有省級文物保護。

文化遺址。

壹、格宜尖角洞新石器時期遺址,經省、曲靖市、宣威市三級考古鑒定確定;二、潁川營遺址,在宣威城東古城村,明征南大將軍傅友德(潁川侯)築;三、烏撒衛後三所城墻,在宣威城東嶽家巷東口,現存部分殘墻,建於明洪武十六年(1383);四、可渡關關址,位於楊柳鄉可渡村,明洪武初年建;五、可渡古驛道,位於雲貴兩省交界的可渡河兩岸,長約10千米,石板鋪成,始建於秦;六可渡古炮臺,位於楊柳鄉可渡村旁,明傅友德築;七、宣威關遺址,在宣威城下堡街、西門街交叉口,明代築,清道光後期毀於大火;八、上營古堡遺址,在宣威城西北上營村,清嘉慶年間由繆禦齋倡建;九、諸葛營遺址,在宣威城東河東營村,三國蜀將李恢建;十、紅九軍團駐地舊址,在板橋壹中(原板橋小學)校園內,1935年4月26日下午,紅軍長征過宣威,紅九軍團在此設指揮部。

古建築。

壹、沾益州土知州家廟,在宣威城東河東營村,明洪武十六年建;二、倘可巡檢署,在倘塘鎮倘塘村,清雍正十壹年在原倘塘驛丞署的基礎上改建而成;三、松鶴寺,即東山寺,建於明初,系佛、道兩教合壹的建築群;四、善慶寺,位於市印刷廠內,建於明代;五、三臺洞,在城西35千米的西澤河谷斷巖上,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六、觀音閣,位於城西南25千米多樂小學內,建於民國19年(1930);七來賓石塔,位於城北15千米的來賓村南,1912年建,屬風水塔;八、侯氏宗祠,在城西南灰硐村,建於民國初年;九、魏金階莊園,在城東南50千米的兔場村,民國19年建,是宣威較有特色的私人莊園;十、四裏座大橋,在田壩新民革香河上,清同治時建木橋,光緒時改建石橋,民國10年毀於兵災,13年重建;十壹、可渡石橋,在楊柳鄉可渡村北的可渡河上,1916年建;十二、文廟大成殿,在宣威壹中,建於清雍正七年(1729),道光十七年(1837)重建;十三、榕城書院,在宣威二中,前身為明倫堂,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建為書院;十四、浦在廷故居,位於城內,建於民國初年;十五、朝陽洞,在落水黃路,寺廟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

墓葬、碑刻。

主要有螃蟹坡梁堆墓、顧家堆梁堆墓、耿興祖孫合葬墓、繆良玉繆文龍父子墓、李將軍夫婦墓、按於蕃墓、王世雄墓、耿讓墓、清世祖教條生員臥碑、《重修玄武祖師殿序》碑、《耿屯合堡受長發害老少形魂之總墓》碑、免差碑、楊福禎《誥封碑敘》碑、《成章季子紹堯家言》碑、“飛虹佇鶴”石刻、“高山流水”、“水流雲在”石刻、水營山墓闕。

館藏文物主要有南園硯、玉壺春瓷壺、李仰亭《風雨歸舟圖》、康熙銅鐘、徐人龍字幅、照鶴葡萄畫、民國要人題詞冊等。

風景名勝主要有東山公園(省級旅遊景點)、宛水公園、天生橋(雙河)、來賓龍洞、廟山森林公園、大響水、榕峰日出等。

雲南省著名特產之壹,宣威火腿,因產於宣威縣而得名。

它的主要特點是:形似琵琶,只大骨小,皮薄肉厚肥瘦適中;切開斷面,香氣濃郁,色澤鮮艷,瘦肉呈鮮紅色或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骨頭略顯桃紅,似血氣尚在滋潤。

其品質優良,足以代表雲南火腿,故常稱“雲腿”。

宣威火腿的生產、加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據有關資料,宣威這塊厚重的紅土地上,早在新石器時代就留下了祖先的足跡——格宜尖角洞文化遺址。

至秦,本境已開通五尺驛道。

三國時代,本境留下蜀國兵將駐紮的“諸葛大營”。

明朝,重修古驛道,古驛道旁留下了“山高水長,水流雲在”的摩崖石刻以及傅友德南征的“古戰場”、“古炮臺”、“烽火臺”遺址。

“南方古絲綢之路”途經宣威,證明宣威在遠古時代就具有相當程度的商業文明。

所有這壹切,都印證了宣威燦爛的文化,悠久的歷史。

宣威火腿同樣如此,其歷史之久遠,竟令人難以查清其起源於何時。

相傳,我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即有腌肉,且孔子喜食。

到宋朝,抗金民族英雄宗澤發明“火腿”,火腿在我國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至於宣威火腿,究竟起源於何時,已難詳其考,但有壹點可以肯定,明設宣威關,清置宣威州,使宣威火腿有了成名的前提和基礎。

也就是說,自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宣威州後,火腿便以地名命名,稱宣威火腿,流傳至今已有近三個世紀的成名史,其聲譽馳名中外,被美稱為華夏三大名腿之壹,宣威因此而獲火腿之鄉的美譽,真可謂:“火腿文化源遠流長,西南重鎮商機無限”。

據《宣威縣誌》記載,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就以身穿綠袍,肉質厚,精肉多,蛋白豐富鮮嫩可口而享有盛名。

清光緒年間,曾懿編著《中饋錄》中收有“宣威火腿”的制法。

據此及有關史料推斷,宣腿之生,最遲明末即成,雍正時代即流入滇川首府,清末流到東南沿海,民國初年,以浦在廷先生為首的火腿公司已將火腿罐頭遠銷東南亞。

1923年孫中山大總統題贈“飲和食德”,宣威火腿從此名聲大震,香飄四海,載入世人食譜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