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味精、雞精容易致癌,是真的嗎?

味精、雞精容易致癌,是真的嗎?

說起味精、雞精作為調味劑可以說家喻戶曉,家家可能都用過。不知從何時開始,這類調味品被飽受詬病。有關味精、雞精不好的傳言包括:味精是化學合成的,吃了會致癌;味精吃多了會掉頭發;長期吃味精會殺精,對腦子也不好,會降低智商?等等。?吃味精有害?這樣的傳言深入人心,我媽媽就是這些傳言的忠實擁護者,不僅自己燒菜不放味精,也不允許我們放味精、雞精。

事實上,這些傳言全都沒有根據,都是謠言。

首先味精不是化學制品

味精的化學名叫谷氨酸鈉,是用澱粉等經過微生物發酵,然後通過壹系列提取過程,最終得到谷氨酸,並與鈉結合形成谷氨酸鈉。很多天然食物中都含有谷氨酸鈉。味精的歷史:20世紀初,日本化學家池田菊苗在喝海帶黃瓜湯的時候,發現湯味道出奇鮮美,隨後將湯樣品帶回實驗室,用化學分析手段從海帶中提取到壹種神奇物質?谷氨酸鈉,並命名味之素。在1920年,我國化學家吳蘊初成功從谷物中提取並制成谷氨酸鈉,取名味精。我國味精的制備大都以玉米澱粉、大米等谷物為原料,通過發酵、提取、精制而成。味精制作原理和醬油、醋的原理是差不多的。只要這些天然食物和谷物的原料無毒無害,那麽符合國際標準的谷氨酸鈉,自然也是無毒無害的。

味精並不致癌

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加熱到120℃以上時,可能產生焦谷氨酸鈉。這也就是傳說中味精致癌的罪魁禍首。其實,焦谷氨酸鈉並不致癌,只是沒有鮮味。

國際上的權威機構,比如美國FDA、美國醫學協會、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衛組織都圍繞味精的安全性進行過評估和審查。世界衛生組織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組從急性毒性、亞急性毒性、慢急性毒性、致畸形性和突然變異性試驗等多種試驗中,都已證明味精是安全的。

雞精同樣如此,雞精的主要配料為谷氨酸鈉,鹽,白糖,澱粉,雞肉粉(有些甚至沒有),色素等等,所以也可以理解為雞精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制作出來的復合型調味品。可見無論是味精還是雞精,都是食物中提取制作而成的,並不是化學制品。其實醬油裏面也是含有谷氨酸鈉的。當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進入人體後,在胃酸作用下會分解出谷氨酸,谷氨酸是人體合成蛋白質的重要物質,進入血液循環後可以參與人體新陳代謝的過程。

味精雖然無毒無害,但也是要註意用法的,畢竟任何東西吃多了都沒有好處。谷氨酸鈉和鹽中氯化鈉壹樣,都屬於鈉鹽。我國居民膳食指南規定鹽攝入量每日不超過6g,如果加入過多味精,鈉鹽必然會超標。過量的鈉鹽會損害人體健康,尤其是高血壓、腎病、代謝綜合征等患者要控制用量。所以,燒菜時要控制味精用量。

味精高溫加熱變成焦谷氨酸鈉,會失去鮮味,所以盡可能在炒菜起鍋前加入。此外,哺乳期婦女和兒童最好不食用或少食用味精。因為谷氨酸鈉進入人體後生成谷氨酸,谷氨酸能與血液中的鋅結合,降低鋅在血液中的濃度,導致嬰兒缺鋅,從而影響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