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歲男孩:張金星,又名苗良,漢族,1950年1月24日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紹興。1966年4月3日因白血病去世。三歲時,六小齡童隨浙江邵劇團演出,師從父親的六小齡童和叔叔的七歲齡童。八歲時,他成了劇團的正式學生。他主演了傳統的邵劇,如打半山和齊王哭堂。在現代戲中有突出表現,如《虎山外行》、《血淚》、《解振國》等。隨劇團北上兩次,南下壹次,多次為國內外元首和國賓演出:1957 14 2月14。在上海中蘇友誼大廈舉行的邵劇《鬧天壇》演出結束後,周恩來總理來到舞臺上,看望了六歲的孩子們,並與他們合影留念,留下了極其珍貴的瞬間。現在合影留在周總理紀念館和人民大會堂展覽,深受觀眾好評。6月1961 65438+10月10,、、、董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觀看六小齡童、七小齡童、六小齡童主演的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給了極大的鼓舞。六歲兒童的表演藝術天真、簡單、幽默。他對猴王張家的猴戲藝術做出了重要貢獻,被《中國戲劇藝術家辭典》譽為中國最著名的神童。他的藝術成就被許多中國名人傳記所記載。為紀念六歲猴童,中國工人出版社於1992(猴年)出版了他的傳記《猴童》,北京郵票公司發行了《猴童》紀念封和《猴王世家》紀念小型張。由中央電視臺影視部、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華華集團聯合拍攝的電視劇《猴寶寶》八集,由冰心題寫,小甘先生點評。播出後深受海內外觀眾喜愛,並獲得當年電視劇的兩項大獎:“金鷹獎”和“飛天獎”。黨和國家領導人也祝賀該劇入選。
在彌留之際,二哥對我說:“我要死了。”
我問:“妳說的死亡是什麽意思?”
二哥說:“死意味著妳再也見不到我了。”
我問:“怎麽才能再見到妳?”
二哥說:“妳演孫悟空,就能看見我。”
……
這是我二哥給我的遺言。二哥死於4月1966,我的生日是4月12。去世前壹天,我二哥還在慶祝我的七歲生日,但第二天他就和我永遠的說了再見。當中國的大門為他打開的時候,雖然我還小,還不明白死亡是怎麽回事,但我清楚地知道,我的二哥要去壹個很遠的地方,我再也見不到他了,再也聽不到他給我講的孫悟空和豬八戒的故事了,再也不跟他去看電影了,再也不去大街上看漫畫書了,再也不壹起去那些令人神往的神秘地方了,那是我們曾經約定好的...
如今,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二哥去世的悲痛已經化為深深的懷念,但那最後的對話卻壹直回蕩在我的耳邊,因為正是那句話,指引了我的人生,成就了今天的我。每當我心情低落的時候,我總會想起二哥,想起那些病房裏的日子,想起那些瑣碎的細節,於是過去的壹切都變得那麽清晰而溫柔,仿佛在緩緩流淌的時間長河中,壹艘小船又會把我送回到過去。我奮力劃槳,試圖回到我和他還是孩子和少年的日子,和他聊幾句我的現在。可是時間卻空空的飛逝,就像我手中的槳,仿佛總是打在空的地方。於是我擡頭看見他在天國,柔和的光輝,灑在他身上,無盡的紅花在他腳邊蔓延。花兒飄了起來,變成了溫柔的細雨。在五彩的煙雨中,他回過頭,看著我,笑了。我總想問他,天堂裏有沒有水鄉,有沒有舞臺,有沒有搞笑的故事,有沒有孤獨。是的,在過去的歲月裏,十七歲的他在我們的眼裏,在我們的記憶裏,壹直是孤獨的。
有壹篇文章是這樣寫我的:“妳踩著前輩親人的屍骨,才有了現在的繁花似錦。”這雖然有點難聽,但也不是沒有道理。為了演孫悟空,孫悟空,我們壹家人前赴後繼。對我來說,如果二哥不死,出演電視劇《西遊記》的壹定是他,而不是我。我可能會在其他方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