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 小鯊魚肉200克,新鮮蠶豆瓣150克,水發竹蓀25克,清湯600克,茭白50克。
[調料] 蔥姜汁2克,胡椒粉0.2克,鹽2克,味精1克,生粉4克,米醋5克,清油5克,黃酒3克。
豆瓣鯊魚羹:
[操作程序]
1.魚肉切成豆子丁;豆瓣放入籠內蒸酥;竹蓀切成小片,焯壹下水;茭白切成瓜子片焯壹下水。
2‘蔥姜汁熗鍋,加入清湯,燒開後放入魚丁、豆板、竹蓀、茭白,再燒開時撇去浮沫,加入黃酒、鹽、胡椒粉、味精,最後勾薄芡,滴入醋,淋入清油裝盤。
[特色點評] 鮮滑細嫩。青豆瓣初夏時上市,與竹蓀、茭白配伍更顯爽口。
[要領提示] 湯要寬些,酸、辣只起提味作用,不宜過重。
紅燒是最家常的做法:把鯊魚肉切成小塊,姜和大蒜頭先入油鍋煸出香味,下鯊魚肉,翻炒兩分鐘左右,然後放豆瓣醬、酒、鹽、白糖、加水(不用多),喜歡吃辣的可以加點辣椒醬或辣椒籽,大火燒10來分鐘,等湯汁收時就可以出鍋了。
1.大鯊魚的加工
每尾重15公斤以上的鯊魚,可加工成鹽幹肉片,其工序如下:
(1)割鰭:用海水將魚體附著的泥沙等汙物沖刷幹凈。魚體側放,先割去胸、腹鰭。再割去背鰭;最後割去胸、腹鰭。割鰭時要貼鰭根切割,刀路要同鰭的基部平行。切尾鰭時,不得把整個魚尾完全切下,而應緊貼尾椎骨下面壹邊斜刀切下。把每個鰭基部附著的肉用刀剔除,用海水浸洗,去掉血汙,然後擺曬。夏季氣溫較高,為防腐變質,在擺曬前,應將鰭的基部在鹽水中(用飽和鹽水或接近飽和的鹽水)蘸壹下,浸水的深度在1厘米左右。當其充分幹燥後即為原翅(亦稱青翅)成品。
(2)剖割去臟:用割魚刀自肛門插入腹腔,沿腹部中線向頭部切割至喉部,回刀自肛門剖至尾根。腹開後,依次取出肝和其它內臟,分別存放處理,再用清水將腔內血汙沖洗幹凈。
(3)剝皮:用割魚刀剝皮,壹手拉住魚皮,壹手持刀剝離皮層,從腹部剝向背部,並將頭皮剝開,整張魚皮剝下後,再把魚頭切下。剝皮時,應註意刀口平穩,不要把皮剝破,也不要讓魚肉附在皮上,造成不易幹燥而長蛆,降低魚皮的質量。剝下的魚皮用清水浸泡20小時左右後再沖洗幹凈,經過充分幹燥後即成為魚皮,可用做食用,也可制革或加工魚膠。
(4)切段:從脊椎骨接合處下刀,把魚體橫切成數段,每段長度以30厘米左右為宜,切段後,用海水洗滌血汙,再行切條。
(5)切條:將魚段用刀縱切成肉條,並除去脊椎骨(哈那鯊的脊骨可做明骨,其它種類的脊骨可做魚粉)。肉條的規格為:長度維持原狀,30厘米左右,寬約6厘米左右,厚3厘米左右。切條後如有血汙,仍需用海水沖洗,然後進行腌漬。
(6)腌漬:鯊魚肉切條後,即行腌漬,用鹽量為15%左右,陰雨天可適當增加。腌漬方法是,先把肉條放在稱過重量的鹽堆上,並用手敷鹽,使鹽粒均勻粘敷肉條上。先在缸(桶)底撒壹層薄鹽,然後將魚條整齊排列於缸或木桶內。每排壹層肉條即撒少許隔鹽,最後用鹽封頂,經10小時左右,加壓石塊,使鹵水浸沒肉條即可,經過1-2天的腌漬,即可撈出洗刷。
(7)洗刷:用清水浸泡肉條,並逐條用手或軟布細心摩擦肉面,去掉附著的鹽垢和汙物。在浸泡和洗刷過程中可脫去過多的鹽分。脫鹽要適當,因為脫鹽過度魚肉太淡,在氣溫較高的陰雨天中進行幹燥最易變質;脫鹽時間不足,成品的表面上易泛鹽霜,降低質量,當用手推摸肉條表面,如感到滑手時,即表示脫鹽適當。
(8)切片:肉條經洗刷後切片。因為鮮魚肉水分多,比較松軟,難以切成薄片,但經過腌漬後,魚肉變得堅實,便於切片,切開的肉面也光滑美觀。切片時,將肉條放在案板上,縱切成1厘米左右厚的肉片,原來肉條的厚度就變成了肉片的寬度,切時刀路要平穩,肉片厚薄要均勻。
(9)出曬:切片後,要逐片擺在竹簾或席子上,並用手指輕擦肉面,使其幹燥後有光澤。當曬至肉面上結成壹層薄薄的硬皮時,再進行翻轉,第壹天翻曬兩三次,翻曬時要註意整形,經兩天翻曬基本上能達到六、七成幹,垛起來平壓,兩天後再出曬至全幹為止。
(10)成品質量要求:肉片板直,肉質堅實,色澤淡黃,無鹽霜或油燒現象。
(11)包裝:用塑料袋定量包裝密封,然後裝紙箱,為防止塑料袋破碎,袋與袋之間可用軟紙墊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