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大冷天吃年糕的習俗是怎麽來的?

大冷天吃年糕的習俗是怎麽來的?

大冷天吃年糕的習俗是怎麽來的?說到吃年糕,很多人以為只有過年過節才會吃,但其實在寒冷的季節也有吃年糕的習俗。老北京認為,在寒冷的季節吃年糕,不僅可以驅寒,還有其他好的寓意。讓我們了解壹下在寒冷的天氣裏吃年糕的意義。

節氣中大寒吃年糕習俗的寓意

節氣中大寒吃年糕習俗的寓意

大寒風俗

吃“涼糕”的習俗在北京由來已久。“祛寒糕”是年糕的壹種,不僅因為它的糯米含糖量比大米高,吃後使全身感到溫暖,有溫補寒氣、潤肺健脾胃的功效,還因為人們選擇在“大寒”之日吃年糕,也有“高年”之意,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

所以在老北京的習俗中,大寒之日,全家人分頭吃年糕,既有吉祥的味道,又能驅散身上的寒意,所以被稱為“消寒糕”。

年糕有紅、黃、白三種顏色,象征金銀。又叫“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人們的工作生活壹年比壹年好。所以有前人的壹首詩,把年糕叫做:“年糕之意稍深,白如銀黃金。我希望等我老了,我會有利可圖,我真誠地希望我的財富到來。”

作為壹種食物,年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學家在7000多年前的浙江寧波余姚河姆渡遺址(余姚河姆渡母系社會遺址)發現了保存完好的稻種,這說明早在7000年前,我們的

我們的祖先已經開始種植水稻。在漢代,年糕被稱為“年糕”、“魚餌”、“糯米”。漢代的《方言》壹書中,“高”的稱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流行。古人也有壹個從年糕到年糕的發展過程。公元6世紀,烹飪書《史記》載有制作年糕“白繭糖”的方法,其中說:“米若煮熟煮透,且比杵臼的更熱,則須煮得極熟,才不至於有米粒……”即糯米蒸熟後,煮成米飯,再切成桃核大小。早在遼代,據說在北京的正月初壹,家家都有吃年糕的習俗。到了明清時期,年糕已經發展成為市場上的常年小吃,南北風味各異。年糕好吃,香甜醇厚,歷史氣息濃厚。

寒冷時吃的年糕種類

節氣中大寒吃年糕習俗的寓意

大寒節氣

益陽年糕

又名“弋陽大河米國”。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益陽年糕以益陽大河谷米為原料,采用“三蒸二百錘”的獨特工藝精制而成。具有“白如霜、透明如玉、軟滑、韌而不粘、久煮不粘”的特點。可蒸、可炒、可煮,食用方便,風味獨特。是傳統瑰寶。益陽年糕制作始於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據更早的《益陽縣誌·同治》十年版《益陽縣誌》記載:“大河稻白,長大。制作加工大河大米,大河谷米大米很難做多丸子,200斤要蒸三次。伊勢大米富含水分,柔軟可口。省裏總叫益陽水餃,其他縣最有名,本地的商人都遠到外地做禮品。”《江西特產1982版》、《江西風俗特產1986版》詳細記載了“益陽鍋巴白如霜,透明如玉,有光澤,韌性極佳,無疑優於各地年糕”。濃郁的地方傳統和特色,獨特的制作工藝,以宜陽縣特有的地方大河谷為原料。大河谷是壹種莖糯壹季晚稻。種植在氣溫水溫低、濕度大、光照時間短的冷漿田。種植面積窄,生長期長,產量低。所以春天播種,夏天播種養育,秋天養育,冬天收獲,吸取了四季的水分,所以“天地滋養”。同時食用方便,甜鹹皆宜,適合蒸、炒、煮、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