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即每年農歷臘月廿三或廿四,是祭祀竈王爺的節日。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竈。
除此之外,小年的特點風俗有:吃竈糖、做米餅、吃年粽、剪窗花、藕夾子、沐浴理發的風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我認為在小年眾多的風俗中,最值得壹提有5個,下面就跟我壹起看看吧:
?小年的特點風俗之壹:做米餅?
農歷臘月廿三,民間俗稱“小年”,廣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間有做米餅的習俗。米餅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圓形,再經高溫蒸熟,吃起來別有風味,有“團團圓圓”的寓意。
米餅誕生於嶺南客家聚居區,傳承發展在兩廣,廣東廣西多地有做米餅的傳統。傳說米餅的做法起源於清朝末年。當時很多平民百姓家境清貧,過年時買不起雞鴨魚肉,於是用當地盛產的糯米和蔗糖制作成米餅代替。 制作米餅的模具在當地被稱為“餅印”。餅印花式繁多,既有福、祿、壽、喜等字樣,也有花鳥蟲魚等圖案,讓這份民間小吃處處彰顯節日的情調和意趣。?
古代的嶺南,特指於現在的廣東、廣西及海南全境。而客家人進入武宣的遷徙時間路線大概是在清代康熙年間,武宣三裏又多為客家人,由此我們是否可以大膽推斷米餅是在清代隨客家人遷徙帶來的傳統美味?人們將制餅的工藝和材料進行改良,並漸漸形成家家戶戶自制米餅的過小年傳統。打米餅這是壹件全家都能參與的工作,大人小孩全家總動員,男女老幼圍在壹起,其樂融融,年味濃濃!
?小年的特點風俗之二:祭竈習俗?
臘月二十三,祭竈神,這壹天就是人們所說的小年,顧名思義就是這壹天正式開始過年了。
古代的時候,壹對老夫婦僅有壹子,兩人視兒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愛。但因家中貧困,無以湖口,只得忍痛讓兒子到煤礦去挖煤。
兒子久去不歸,老人格外想念。這天,老太婆囑老漢到煤礦看看。路上,老漢遇到壹個光腳片的同路人,兩人越走越熟,相處十分融洽。閑談之中,老漢得知光腳片是受閻王指使,來礦上收回壹百名礦工。老漢心急如焚,乞求光腳片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片慷慨應允,囑他不要告訴別人。見了兒子,老漢佯裝害病,兒子侍奉左右,壹直無法下井。不久,煤礦出了事故,老漢趕忙把兒子領回家裏。
轉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二十二夜裏,老漢想起當年的風險,忍不住對老伴說了。誰知此話被竈君聽走了,二十三晚上,竈君上天後,對玉帝講了這件事。玉帝惱羞成怒,立即懲罰了光腳片,並收走了老漢的兒子。
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竈君吃竈糖,希望他到天宮後,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竈。於是,漢族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竈來過“小年”習俗,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小年的特點風俗之三:吃“年粽”?
南寧人有過小年吃“年粽”的風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話說:“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節的涼粽不壹樣,它是有餡的,其外貌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圓有扁。剝去葉子後,皮是糯米,餡是綠豆和豬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歡的食品做餡料。
吃年粽?壯、漢、彜等族節日風俗。流行於廣西西部。包年粽是壹項辛苦活。通常我們大年三十不吃粽,祭祖拜神用。年糕也是取了它的諧音“年年高”。這個寓意和北方吃糖瓜也是壹樣的,希望在這壹天竈王爺能上天言好事,來年能夠帶來吉利的東西,財源廣進。
?小年的特點風俗之四:掃塵習俗?
臘月二十四,除塵:這壹天每家每戶都會打掃屋子,清潔衣物被帳,打掃屋頂屋角,洗凈臺凳桌椅的汙垢,謂之“掃塵”,掃塵是小年除舊布新習俗之壹。
傳說人的身上都附有壹個三屍神,他經常給玉皇大帝打小報告,說人間的壞話。在很短的時間內,玉皇大帝就收到了他的很多張密報,說人間要謀反天庭。玉帝看後大怒,立即召見三屍神,命他把說玉帝壞話的人家墻上寫上他們的罪行,再讓蜘蛛結張大網,掛在屋檐下。玉帝又命王靈官除夕之夜下界,凡見到三屍神做了記號的人家,就滿門抄斬。
三屍神見陰謀將要得逞,自己可以獨占美好的人間了,就飛快下凡,將每戶人家的墻上都做了記號。竈君發現了三屍神的陰謀,急忙找來各家的竈王爺商量對策:從送竈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打掃得幹幹凈凈。等王靈官大年夜奉旨下界察看時,發現家家戶戶都很幹凈,沒有任何標記,百姓安分守己,辛勤勞動。
玉帝從王靈官和竈君嘴裏得知三屍神冤枉好人,怒火萬丈,將三屍神永押於牢。從此,心地善良的竈君受到大家的擁戴,每年臘月二十三都要祭竈,二十四掃塵也隨之成為“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小年的特點風俗之五:沐浴理發?
小年時的傳統,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
至於由來,也和竈王爺有關。向玉皇大帝匯報各家生活情況的竈王爺就要啟程了,想要討好這位“生活委員”,壹定要註意個人衛生,把自己打理得幹幹凈凈。
過“小年”,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這其中就包含著養生妙招——洗熱水澡。當水溫略高於人體體溫時,能起到擴張皮膚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的作用。
小年通常被視為忙年的開始,意味著人們要開始準備年貨,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壹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