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死了,他是鬼魂中的英雄。
我經常思考項羽
比坐船過河更重要
這是李清照寫的千古名篇,歌頌了西楚霸王項羽,表達了他對項羽不肯渡江,自刎烏江的感情。
因為是2222年前,又有“烏江”的幹擾因素,中國古代武力值最高的人項羽死在哪裏?出現了壹些非常有趣的誤解。
旅遊除了遊山玩水,還可以讓我們到達歷史事件發生的地方,體驗很多書本上沒有的信息,從而將歷史的片段串聯起來,找到脈絡。
而這篇文章是我遊歷到項羽死後的感受。
現代人所說的烏江,多指在重慶由南向北流淌,在涪陵與長江匯合的河流。
涪陵以榨菜聞名,吳江榨菜是涪陵榨菜集團旗下的知名品牌,為推廣“吳江”這個名字立下了汗馬功勞。這導致了很多人看到烏江會想到榨菜而不是項羽。
另外,烏江的景觀也很有氣勢,有山,有峽谷,有激流,有險灘,再放入渡船,孤舟的想象中。這個場景非常符合霸王自殺所需要的環境氛圍,也會讓壹些去過烏江的人把這條烏江和霸王聯系起來。
不僅在很多百度問答中混淆了兩條完全不相關的烏江,壹些電視旅遊節目還謊稱霸王死於重慶烏江。
其實稍微有點歷史知識就知道這是壹個很大的誤會。
項羽被圍困在垓下,聽說四面楚歌。不讓虞姬帶八百人突圍,壹路南跑到烏江,然後使出渾身解數拔劍自盡。這壹切都發生在現在的安徽省,與重慶烏江無關。
長江流域旅遊資源豐富,但大多數人只看到上遊的山山水水,忽略了中下遊的人文歷史。
比如318國道,與長江幹流同緯度,同方向,可以算是中國第壹條旅遊公路,但上海到四川雅安的路段卻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項羽突破垓下後,被路人欺騙,誤入陰嶺沼澤,耽誤了時間。在東城擋住了追兵,最後壹次展示了中國第壹武將的能力,然後退守烏江。
由於烏江之名最早見於《史記·項羽本紀》,因此名稱的由來存在爭議。
垓下、銀嶺、東城都是古城,吳江就是“吳江閣”。
亭子是秦朝的治安管理單位。因為驛道直通,烏江閣屬於東城。
司馬遷在《史記》中有時說項羽死在東城,意思是死在東城郡。後人提出項羽死於東城縣是錯誤的。
項羽為什麽壹路跑到烏江?
因為有渡船過長江。
當時烏江渡口是第壹個從出海口渡江的渡口,秦壹路的關鍵節點大概也是項羽從江東渡江的地方。
吳江亭長的主要職責是管理渡口,這也是為什麽吳江亭長要準備壹條船來等項羽的原因。他忠實地履行自己的職責。
烏江閣名字的來源是什麽?
是烏江浦,意思是河流的交匯處和黑河灘。
烏江浦是否意味著烏江流入長江河漫灘?
不壹定。
壹種觀點認為現在的拒馬河就是當時的烏江,另壹種觀點認為只有烏江,指的是長江在這裏的黑河灘。
無論如何,很多人用來過烏江的說法是不成立的。項羽想渡過長江。
從突破線路圖可以看出,長江雖然整體上是由西向東流,但在部分河段會由北向南流。比如蕪湖到南京的路段,明顯是由南向北流。
所謂江東,是指從九江到南京的長江以東地區。當時九江並不在項羽手中,而是被項羽封為親信英布。
然後項羽跋涉數百裏,終於到達烏江。河邊有人準備船只過河。他為什麽拔劍自殺?
關於項羽為何死於烏江,歷史上有過多次討論。
其中唐代詩人杜牧認為項羽不堪忍辱負重,所以寫下這首詩:
軍事計劃的輸贏是意料之外的
鮑羞是個男人。
而北宋宰相王安石則針鋒相對地指出:
悼念壹個身經百戰的勇者。
很難從中原戰敗中恢復過來。
很顯然,王安石的想法會和項羽更加壹致,而杜牧的觀點則過於書卷氣。
項羽和劉邦初創造了壹系列成語典故。“四面楚歌”可能是最深刻的,這四個字也是項羽在烏江自殺的關鍵。
後人普遍認為四面楚歌是詭計和假象,以至於項羽“誤以為”楚國徹底失守。
如果這是真的呢?
首先,在蓋夏之戰中項羽真正的對手是韓信,蓋夏被圍是因為韓信被劉邦養大後率領30萬大軍增援。
韓信是楚國人。
其次,項羽的摯友英布曾投靠劉邦,參與了垓下之圍。
接著,西楚大司馬周胤背叛項羽,帶兵反擊。當時的傅相當於現在的三軍總司令。
最後率領八千騎兵追擊項羽的關英是楚國,肢解項羽的五個人中至少有兩個是楚國。甚至有人斷定肢解項羽的五個人都是楚國。
至於為什麽漢王軍中有那麽多與項羽為敵的楚人,原因復雜,我就不說了。
有壹點還是可以說的,那就是劉邦也是楚人。
另外,項羽擔心的楚國失守,當時還沒有發生。項羽手裏占了九郡五郡。
四面楚歌大概不需要找人學唱歌,壹聲令下,漢軍中的楚人就夠了。
四面楚歌既是項羽被包圍的小環境,也是楚漢大環境的真實寫照。
四面楚歌不是幻覺,而是事實。
楚歌響起,項羽的命運不可逆轉。
悼念壹個身經百戰的勇者。
很難從中原戰敗中恢復過來。
王安石在這兩句詩裏說的話,應該是項羽聽說自己被圍困時的感受。他知道大勢已去,但又不甘心,這才帶領隊伍在霸王別姬後突圍。
在銀嶺,路人故意指錯了路,不僅耽誤了時間,還拋給項羽壹個問題:路人為什麽要騙我?
在東城,項羽只組織28人打了壹場阻擊戰,以兩人陣亡為代價,達到了殺將、割旗、突圍三個目的。
雖然這是項羽最後壹次勝利,但此時他知道有很多老楚軍在追他。
跑到烏江,烏江館館長說“江東雖小,地雖遠,數十萬人也為王”,項羽應該清楚地知道,江東不足以為王。
“縱算江東父兄可憐我和王,我看什麽呢?如果什麽都不說,壹個人值得嗎?”項羽的兩句話是反問句,他已經想好了答案,都是否定的。而且不是消極的“我”,而是“江東父老”。
烏騅馬給了烏江閣總監,命令跟隨他的士兵下馬肉搏,已經是孤註壹擲的打法了。
最後只怪霸王武力值高,甚至是自討沒趣。剛好看到老朋友,就殺了頭給老朋友。
壹代傳奇就此終結。
可能有人會問,如果霸王回到江東會怎麽樣?
歷史上沒有如果,但後世確實發生過類似霸王的事情,那就是宋朝南渡。
之後發生了什麽,大家都知道,就不贅述了,僅供參考。
李清照之所以寫“至今思念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詩,並不是因為對南宋朝廷不滿。
項羽試圖想稱霸。當霸權失敗,沒有東山再起的希望時,他知道自己做不到。他選擇了最後壹戰。
正是這種驕傲和自豪,讓李清照驚呼“死也是鬼英雄”,激勵了千千萬萬的後人。
楚靈刺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烏江鎮,毗鄰南京市浦口區。
霸王祠堂的建築是當代新建的。門票30元,停車免費。公共交通不是很方便,建議自駕去。
霸王祠堂裏面可看的地方不多。我不知道它是不是古董。如果沒有,那就真的沒什麽好看的了。它更像是壹個普通的小公園,遊客很少。也許換成開放式的會更好,促進區域旅遊。
烏江鎮比霸王祠堂有意思。這裏遊客不多,小鎮保留了長江小鎮的原始聚落環境。
無論是狹窄的老街,還是同樣熱鬧的新街,都有壹種街頭的味道。如果能系統地對霸王這個IP進行壹些修正,開發壹些旅遊產品,會比封閉無味的霸王宗祠更能吸引遊客。
而馬與汽渡是這條線的巧妙筆畫。想象霸王在船上渡河,很難不被感動。
如果妳從南京來,早上參觀霸王宗祠,中午可以在烏江鎮逛壹圈,順便解決午餐。
下午乘馬、汽渡長江,采石磯遊李白。
這壹段長江,堪稱文武雲集。
基於以上,我對安徽西楚王霸靈刺、烏江古鎮、馬和七都的旅遊線路給予二星推薦,在排名中暫列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