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革命歷史輝煌,自然風光絢麗,紅綠相間,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紅色旅遊景區,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井岡山位於江西省西南部,羅曉山脈中段,湘贛兩省交界處。古稱“湘贛之交,千裏之外的羅曉之腹”。井岡山風景名勝區面積333平方公裏,有11個景點,76個景點,460多個景點。千峰競秀,萬谷爭流,浩瀚的森林、瀑布、流泉,集雄、險、幽、奇、美於壹體,山、石、瀑、洞、溫泉、珍稀動植物、高山田園風光。這裏有壯麗的雲海,奇妙獨特的瀑布,壯麗明亮的日出,享譽中外的十裏杜鵑長廊,世界聞名的黃洋界八角樓和茅坪,第四版人民幣100元背景圖案的井岡山主峰,還有7000公頃世界同緯度最完整的亞原始森林,壹片被聯合國環境保護組織譽為世界上唯壹的常綠闊葉林。井岡山環境優美,風景秀麗,空氣清新。空氣中每立方厘米有8萬多個負氧離子。被稱為“天然氧吧”,森林覆蓋率達86%,生態環境優良,超過國家壹級標準。是避暑療養的理想旅遊勝地。20世紀20年代末,毛澤東等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帶領中國工農紅軍來到這裏,進行艱苦卓絕的井岡山鬥爭,創建了中國第壹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2.八面山自然保護區
八面山自然保護區位於羅曉山脈中南段,連接湘贛邊界,東臨萬陽山和諸光山,南接紅水山。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13度48分-北緯113度51分。總面積64466畝,位於湖南省桂東縣西北部,西接資興,東臨桂東四都鄉,南接桂東青山鄉。森林面積43233畝,包括國營松坪林場八面山分場、桃寮等海拔900-1.500米的坡谷。八面山是以縱谷、縱嶺為主的中山地貌,最低海拔860米,最高主峰2043米。山勢巍峨,氣勢磅礴,多山,——無邊無際,以“三尺三尺從天而降,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馬”而聞名。清代桂東縣令洪鐘的《過八面山》詩中有這樣的描寫:“崖萬仞被斧劈,鳥徑未足。趕走奇怪的巖石,打開鴻蒙系統,奇怪的年輕人天生倚天。壹峰未過,天在深心。饑餓的鷹在白天捕食人並親吻他們,而哀猿和戀人在晚上歌唱。我這輩子不能旅行,我懷疑妳會睜眼說瞎話。胸中有五嶽,無以誇之。數百裏雷封山,青黃相間,白雲繚繞。但願武都風俗厚,人面不以此山為恥。”八面山的驚、險、奇可見壹斑。八面山自然保護區現今地貌格局的形成,是壹個漫長的地質歷史過程在內外力量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它深受所在地區地殼運動、地質構造、巖石性質和外力的控制。
3.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是中國廢墟的歷史博物館。是為了紀念中國* * *產黨創建的第壹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而建立的。茨坪,位於江西省井岡山。於1959建成開業。該館現有文物近3000件,其中原件860件,復制品2000余件。珍貴文物包括《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麽能存在?毛澤東寫的。》和《井岡山的鬥爭》用的是朱德在井岡山挑糧食用的油燈、硯臺和扁擔。基本陳列反映了井岡山革命鬥爭的歷史。展出近600件文獻、實物、圖片及輔助展品,其中藝術作品均為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所作。展覽形式采用聲、光、電等現代表現手段。恢復、保護和宣傳井岡山革命遺址是該博物館的另壹項主要業務。大部分站點位於茨坪、吳涇壹帶,大部分按原樣展示,少數有輔助展示。井岡山軍事根據地的五個前哨還保存著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的防禦工事遺跡。為了紀念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在黃洋界哨所建了兩座紀念碑。位於茨坪洪鈞南路中段,依山傍水,與茨坪革命舊址群隔湖相望。
4、五口井的大小
井岡山有五個村落,每個村落呈井狀、盆狀,故稱大井、小井、中井、上井、下井,統稱“大小五井”。為什麽這些村莊都在井字形的盆地裏?據老人們說,以前世上沒有荷花,只有太後瑤池的荷塘裏有。這是天庭的寶花,壹般神仙是看不到的。只有玉帝、太白金星、托塔李天王、太上老君等身居要職、德高望重、功勛卓著、能進入太後宅地的人才能大飽眼福。有壹對神仙眷侶,暗戀多年,卻不敢聲張,因為天庭禁止私自戀愛結婚,輕則鞭笞,重則監禁,永不翻身。看到人間男耕女織,神仙仙女們都互相羨慕,早就有了進入人間的想法。他們為了實現結婚的夙願,壹直在尋找機會與對方私奔,但始終未能如願。壹天,王母娘娘在瑤池舉行蟠桃宴,招待各路神仙頭領。接到邀請後,所有神仙的首領都去找王太後吃飯。仙女男孩和仙女們認為機不可失,所以他們決定借此機會壹起下凡。但後來我想,到了凡間,我得為凡間做點有意義的事。他們想了又想,最後想出了這個主意,就是去偷蓮子,播種在凡間。不僅凡間有蓮花,可以美化環境,蓮藕是可以食用的,可以改善人們的生活。這真是壹石二鳥的美事。
5.紅軍薄荷遺址
紅軍薄荷遺址位於江西省井岡山市茨坪西北的上京村。1988年9月,井岡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中國工農紅軍會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28年4月下旬,朱德和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5月初,他們正式宣布成立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後改名為紅四軍),部隊不斷壯大。湘贛兩省敵軍也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行了頻繁的軍事“圍剿”和厲行節約,根據地軍民面臨著嚴重的供給困難。1928年5月,在的建議和推薦下,紅軍部利用謝氏花邊廠的鑄造技術,招收謝火龍、謝冠龍等謝氏兄弟為師傅,並借用農民鄒的房屋,在井岡山組建了紅軍。並先後在上京的牛路坑、大京的鐵坑、茨坪、金石面的洪鈞洞等地設立了粗加工和沖壓車間。王佐是薄荷紅軍的負責人。紅軍用“墨”版鑄造了第壹批銀元,每壹枚銀元上都刻有標誌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自行發行流通的“貢”字,稱為“貢”銀元。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政權在革命根據地發行和流通的第壹批金屬硬幣。
6.龍市鎮
龍勝鎮是江西省井岡山市下轄的壹個鎮,東鄰田歌荷花鄉,南接木村鄉,西接東上鄉,北接古城鎮和坳裏鄉。位於湘贛邊界的羅曉山脈中段,是贛西南的門戶。龍市是井岡山的壹個重要旅遊景點。境內有紅壹方面軍訓練隊舊址、紅四方面軍軍部廣場及軍部舊址、龍江書院、舊居、井岡山根據地陳毅紀念館、烈士陵園等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余處。這裏是著名的朱茂井岡山會師地,也是我軍政治院校的搖籃。龍市是壹個山清水秀的小鎮,位於井岡山北麓的茫茫叢林中。小鎮四周山巒起伏,中間是山谷盆地,西南高,東北低。素有“駝鈴獨霸其西,龍江貫穿其境”之稱。境內最高峰海拔392米,河流以龍江為主,由南蜿蜒入鎮,至竹下古田水,至相公廟那木村水,轉向北,在江邊與東源水匯合,進入古鎮。這是壹個歷史悠久的古鎮。小是南宋建言年間從集安峽園皮頭島遷來的。這個村子也是以它原來的地名命名為龍頭的,後來隨著市場的發展被稱為龍頭城。龍頭市龍溪鄉元至順建。
7.龍城景區
從茅坪向西14km,進入龍獅景區。龍市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中心,著名的朱茂就駐紮在這裏,紅四軍的建立,紅四軍第二次會議和紅四軍軍官訓練隊的建立都在這裏。兩軍會師後,井岡山鬥爭進入全盛時期。這裏的主要景點有:井岡山紀念館、龍江書院、井岡山紀念館、紅四軍建軍廣場舊址、古城會議舊址、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龍獅風景區位於黃洋界西南部龍獅鎮,距茨坪50公裏。它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中心,也是著名的朱茂會師聖地。——這是壹個美麗的小鎮,隱藏在茫茫叢林中。當妳進入小鎮,妳會發現龍江河從南到北流經小鎮。——除自然景觀外,景區內還有大量的人文景觀,如井岡山紀念館、龍江書院、惠始大橋等。——此外,龍市還是井岡山的工業基地,在市區東北兩公裏處有壹個陶瓷工業園,有大小陶瓷企業20多家。
8.荊竹山
朱靜位於井岡山西南部,距茨坪12公裏。它是以壹塊從山上掉下來被閃電擊碎的巨石命名的。——秋收起義時,毛澤東率部進入這裏,留下了許多革命遺址,包括雙馬石紅軍哨所工事、荊竹山和雷打石革命遺址。——景區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宜人,森林覆蓋率高,無空氣汙染,環保達到國家壹級標準。被稱為天然氧吧,是療養休閑的理想勝地。毛澤東宣布,三大學科點——雷達石——位於江西慈平西南的朱靜山。這個地方因壹塊從山上掉下來的巨石被雷電擊碎而得名。
9.井岡山主峰景區
主峰景區是井岡山的象征。革命根據地紀念章和100元背面的主景都是按其形狀繪制的,因此被稱為中國最有價值的山——包括吳誌鋒、水口、雙馬石和朱靜,其中吳誌鋒是兵家藏龍臥虎之地,森林茂密,面積廣闊,洞穴眾多。-遊覽景區有兩種方式:壹種是穿過716米隧道,到達100元背紋景區;二是先從入口爬姬靜峰,再去百元圖案觀賞處。——景區有免費大巴到景點。因為遊客比較多,盡量避開節假日。主要景點有吳誌鋒、水口、雙馬石和朱靜。其主要旅遊景點有吳誌鋒、水口、彩虹瀑布、井岡山湖等吳誌鋒(井岡山主峰,杜鵑山),因五指而得名。位於茨坪西南六公裏,海拔1586米。它是井岡山的象征。井岡山葛集紀念章和100元背面的主要風景都是以她的樣子繪制的,所以被譽為中國最值錢的山。有人說這次訪問會帶來滾滾財源。這裏山高林密,地域廣闊。到處都是洞穴,回旋余地很大。永遠是兵家藏龍臥虎之地。
香洲白水村10
象州白水村景區的好山壹定有好水。壹條三米寬的小溪從山谷中流淌而下,水面上漂浮著花瓣和樹葉,水底清晰可見赭石,石板下有小魚自由遊動,讓小溪更加清澈。我不知道她跨過了多少深谷和淺谷,但她不累。她在奔向遂川,奔向遠方的江海。這麽豐富的溪流,可想而知水有多長,源有多高。壹片片的竹子是山林的主力軍,搖曳的竹尾,五彩繽紛的感覺。竹筍已經破土而出,正是青春發育期。竹筍下半部分脫落,露出嬌嫩的青皮,讓人心生憐惜。蜿蜒的青藤與樹木纏綿,世代相依。奇怪的是,杉樹和松樹成了這裏的稀客。地上生長著各種植物,地衣比比皆是,樹葉茂密,芹菜(刁子,方言,鳥)郁郁蔥蔥,隨處可見。掰下刁秦子聞聞,散發出甜甜的香味。小溪邊的蕨菜又高又矮,還有兩根尾巴幾乎是紅色的巨大竹筍,應該是當選蕨類植物之王了。山上的路更陡,妳看到的就像是原始的山林。說妳是踩在路上的,是奉承。看著前方壹條山路,走著走著,就變得看不見了。憑著模糊的記憶,向導用砍刀砍倒了路上的雜樹,砍出了壹條狹窄的小路。翻過壹塊石頭,白雲走過來,在妳的腳下輕盈起舞。葉子滴著水,明亮而有光澤。“山光州使春光,不為光陰歸。即使《謎》裏沒有雨,衣服也染到了雲的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