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咖喱
正宗的印度咖喱會用丁香、茴香籽、芫荽籽、芥菜籽、姜黃粉、辣椒等香料制作。由於用料較重,減少了椰奶來降低辣味,正宗的印度咖喱辣味濃郁豐富。
搭配咖喱的主食隨著當地農作物的變化而變化。例如,在西印度,人們經常吃玉米和栗子做成的面包。北方盛產小麥,多吃面包;在南方或東南部,大米是主要食物。印度咖喱成功的秘訣在於香料和烹飪順序的結合,而不在於令人眼花繚亂的復雜烹飪技巧。直到現代,也沒有專門的咖喱食譜,因為咖喱的本質是強調個人風格和創意。沒有固定的食譜,但許多印度菜肴都是世界級的美食。正是因為沒有菜譜,所以即使在同壹個地區,咖喱的味道和外觀也明顯不同。
對於咖喱的壹般印象,很多場合會把焦點放在印度咖喱上(印度早期並沒有咖喱這種東西)。原因是所有的咖喱都是印度咖喱的延伸。如果印度咖喱可以做出來,其他種類的咖喱只是再加工或者轉化的材料。印度提到的咖喱,大多是指壹種主食,配以肉汁或醬汁,米飯或面包。
在印度,幾乎每個家庭的廚房裏都有很多調料,但是很少有人用咖喱粉,因為大部分咖喱粉在使用的時候都是經過特殊研磨的。此外,還有壹種常用的調料“galam masala”,其中“galam”的意思是辣,“masala”的意思是香料。
泰式咖喱
泰式咖喱分為青咖喱、黃咖喱、紅咖喱等多種。其中紅咖喱最辣,吃不習慣的人吃起來容易流淚。
泰式咖喱中加入了椰子醬,以減少辣味,增強香味,額外加入的香茅、魚露、月桂葉等香料也讓泰式咖喱別具壹格。紅咖喱是泰國最受歡迎的咖喱。由於加入了紅咖喱醬,所以顏色偏紅,味道辛辣。泰式青咖喱大蝦,因為使用了香菜和青檸皮等材料,咖喱呈青綠色,也是泰國著名的咖喱,同樣美味。
新加坡
新加坡靠近馬來西亞,所以它的咖喱味道和馬來西亞咖喱很像,特別是味道清淡,香味濃郁。另外,新加坡咖喱用的椰汁少,辣味重,口味也相當大眾化。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咖喱通常會加入香蕉葉、椰絲、椰奶等當地特產,味道辛辣。當地的中國人、馬來西亞人和印度人都以不同的方式烹飪咖喱。印度咖喱通常不含椰奶,食材多為蔬菜和魚類,這與印度人平時吃素有很大關系。當地的中國咖喱菜肴是莎拉面條和咖喱面包。前者是把面條放在咖喱湯裏,裏面有豆芽、蛤蜊、雞肉、長豆角、羊角面包。因為馬來咖喱面是“叻沙”,所以被稱為“莎拉”。咖喱面包是把咖喱雞放在面包裏的壹道簡單的菜。
日本咖喱
除了印度及其周邊國家,日本也是壹個愛吃咖喱的國家。看看超市貨架上賣的各種咖喱粉和咖喱塊。大部分包裝上都標有“日本風味”,幾乎讓人誤以為日本是咖喱的發源地。其實日本和印度雖然都在亞洲,但日本人吃的咖喱是明治維新才從歐洲傳入的。似乎無論什麽東西傳入日本,都會被改造成更加精致、細膩、溫柔的東西,與當地文化巧妙融合。咖喱傳入日本後,也得到了新的發展。
日式咖喱壹般不會太辣,因為加了濃縮原漿,所以比較甜。雖然日式咖喱也叫歐式咖喱,但其實是日本人發明的。之所以叫歐式咖喱,是因為它的增稠劑是loux,是法國菜常用的,多用來做濃湯,香料多以南印度風格為主。歐式咖喱雖然濃郁醇厚,但與同類印度菜相比,辣味還是明顯遜色。咖喱不僅可以和米飯壹起吃,還可以作為拉面和烏冬面的湯底,和其他地方的咖喱有很大區別。北海道劄幌有壹種湯咖喱。
咖喱到了日本人手裏,出現了可以大規模生產的咖喱粉和咖喱塊。雖然不再像印度家庭做的咖喱那樣花樣繁多,自由自在,但是方便又省時。不用去餐廳,也不用辛辛苦苦學做飯買材料。稍微加熱壹下,倒在米飯上就可以吃了。咖喱也因此成為了普通人隨時可以享用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