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海桐有哪些特征?

海桐有哪些特征?

(林謀信)

海桐〔Erythrina indica Lam.—E.uariegata Linn.var.orientalis(L.)Merr.〕別名刺桐、青桐木、雞公樹、刺青桐木。為豆科大喬木。主產湖南、浙江、臺灣、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區。以樹皮或根皮入藥,葉、花亦供藥用。樹皮含綠刺桐堿、海帕刺桐堿、甜菜堿、膽堿等。此外,還含有海桐靈堿,氨基酸和有機酸。種子含有機酸,另含下箴海桐堿。葉含網狀番荔枝堿、消旋斯庫來堿等。據試驗,海桐皮水浸劑(1∶3)在試管內對堇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鐵銹色小芽孢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皮:味苦,性平。有祛風濕、通經絡、消腫止痛、殺蟲之功治風濕痹痛、牙痛、疥癬、痢疾。葉治小兒疳積、蛔蟲。花治金瘡,止血。

海桐皮同名異物的種類較多,除豆科的刺桐入藥外,五加科植物刺楸〔Kab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蕓香科植物樗葉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et Zucc.)、朵椒(Zanthoxylum molle Rehd.)和木棉科植物木棉〔Gossampinus malabarica(DC.)Merr.]等的皮也作海桐皮用。本文介紹刺桐的栽培方法。

壹、形態特征

株高5—15m。樹幹具乳房狀銳刺,樹皮薄,灰色;小枝綠色,有圓錐狀利刺,2—3年後脫落。三出復葉,互生,或簇生枝端,小葉寬卵形至菱狀卵形,頂生或側生,嫩綠色,無毛,下面有時被白粉,小葉柄的基部有腺點2個。總狀花序,頂生,花多而密集,花萼佛焰苞狀,花冠鮮紅色,蝶形。莢果梭形,串珠狀。種子暗紅色,腎形(圖19—8)。

圖19—8 海桐形態圖

1.營養枝 2.花序

二、生物學特性

海桐廣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發根力強,多生於山地、村旁和路旁,也常作行道樹栽培。春季當月平均氣溫18℃以上時,開始萌動生長。抽枝力強,如將枝條回截,能促進下部側枝分生。花期3—4月,花先於葉開放,群體花期約25天左右。果期6—7月。深秋開始落葉。

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寒。在年平均溫度20.1℃,1月份平均溫度8℃以上,降水量1100mm以上的地區均能生長。性喜陽光,以向陽地栽培為宜。對土壤要求不嚴,伹以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好。

三、栽培技術

(壹)選地與整地

以向陽、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為宜。苗床的整地,須深翻細耙,並按畦寬1—1.2m,畦高20cm,溝寬25cm作畦。為防積水,畦面應呈龜背形。定植場地多行穴墾整地,即在定植前壹月,按株行距4×4m挖穴,穴徑30cm,穴深40cm,然後,在穴中填入腐熟的有機肥或肥土,以待定植。

(二)繁殖方法

多用扡插繁殖。其插條應選擇生長旺盛,樹形整齊,抽枝力強,無病蟲害的壯年樹上的枝條。此外,為培養和豐富扡插材料,也可在頭壹年的休眠期,結合整枝修剪,為控制樹冠向高處伸展,將其生長過旺的枝條進行回截,促進多分側枝。

扡插多在春季2—3月進行。即選1—2年生的健壯枝條,截成長約25cm,具3—4個芽的小段,再按行距12—15cm,株距8—10cm插於苗床,深為插條長的3/5—2/3,地上部分應有1—2個壯芽。插後保持床土濕潤,約30天生根。成活後,註意中耕除草,並在5月、8月和10月各追肥1次。

(三)定植

春季於萌芽前定植。定植前,先將定植穴中的肥料與土壤拌勻,整松整細。起苗時,苗木應適量帶土。其余,參照郁李的定植方法。

(四)田間管理

成林前,如套種了其它作物,可結合套種作物的田間管理,做好中耕除草和排水灌溉工作。每年追肥2—3次,即分別在萌芽前、夏季和休眠前進行,以氮肥為主,鉀、磷肥為輔。成林後,壹般不單獨進行中耕除草,中耕可結合施肥進行。施肥1—2次,分別在取皮後和休眠期進行,以溝施為好。即在施肥前,在距主幹50cm處,開挖寬50—70cm的環溝(溝深以不損傷土表根系為宜),施肥後,再以開溝時的原土蓋肥。每株用肥量,人畜水肥15—20kg,廄肥為40—50kg。

(五)蟲害及其防治

桔全爪蟎〔Panonychus citri(McGregor)〕 為害葉片,使葉片出現黃白色斑點,擴展後全葉黃褐失綠,直至幹枯脫落。防治方法:(1)冬季清潔田間,破壞越冬場所;(2)發生期噴波美0.2—0.3度石硫合劑,或20%雙甲脒1000倍液,半月壹次,連噴數次。

四、采收與加工

海桐栽後8年左右,便可剝取樹皮。剝皮通常於夏、秋二季進行。有剝取幹皮、砍枝剝皮和挖根剝皮三種方法。剝後,刮去灰垢,曬幹即得。以皮薄、帶釘刺者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