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培根悖論是什麽意思?

培根悖論是什麽意思?

在討論流量和目標時,米哈裏提出了“自足目標”的概念,即目標是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是做這件事的回報,盡管有時有回報,有時有社會效益。也就是說,為藝術而藝術,為科學而科學,為自己喜歡的工作而工作。

米哈裏說:“壹開始,需要用目標來證明努力,但後來,用努力來證明目標變得很重要。”“爬到山頂之所以重要,只是因為它證明我們已經爬上了這座山,而爬山的過程才是真正的目標。”

在靈長類動物中,有選擇群體為生活單位的物種,也有選擇小家庭為生活單位的物種。黑猩猩、大猩猩和人類,生活在同壹個群體裏,曾經是壹個物種,200萬年前分崩離析。換句話說,人類群體的歷史比200萬年要長得多。這次經歷堅定了我們的團體性質。

我們最大的痛苦往往不是來自大自然,而是來自伴侶,甚至是親人,所以哲學家說“他人是地獄。”如果每個普通人都能完全離開別人,這句話就不會出自哲學人口了。而事實上,妳的很多快樂,甚至是最大的快樂,都來自於與他人的互動。甚至,如何與他人溝通成為妳內心秩序的組成部分。

現代社會和傳統社會的壹個很大的區別是:社會成員的巨大流動性。所以妳的伴侶和密友不再是天生的,不再局限於村民,而是可以自己選擇。選擇朋友是從小就要學會的壹項重要技能。當然,在此之前,首先要努力學習,長期保持親人之間的和睦。如果我們繼續下去,這將是老生常談。到此為止,我們轉而討論群體生活面臨的“孤獨”。

英國哲學家培根引用了壹句話:‘喜歡獨居的人,不是野獸,就是神。’不壹定是神,但如果壹個人能在獨處中找到快感,他壹定有自己的心靈程序,不需要文明生活的支撐——也就是說,不需要別人的幫助,不需要工作、電視、劇院來規劃他的註意力,他就能達到心流的狀態。"

壹方面,獨處是構建自己內心系統的必要體驗。另壹方面,有了自己的內在體系,更能適應自己因偶然原因而陷入的孤獨境地。

葛蘭西、索爾仁尼琴、曼德拉等人的經歷就是證明。米哈裏說:“壹個能記住故事、詩詞歌賦、球類統計、化學方程式、數學運算、歷史日期、聖經章節和名言的人,比壹個不知道如何培養這種能力的人有更大的優勢。前者的意識不受環境產生的秩序限制,總有辦法自娛自樂,從自身的精神內涵中尋求意義。雖然其他人需要外部刺激——電視、閱讀、交談或藥物——來保持頭腦不陷入混亂,但在記憶中儲存足夠信息的人是獨立的、自給自足的。”

適當的獨處有利於“自我”的形成。我壹直有壹種感覺,中國人的“自我”比其他民族弱。表情反映性格。中國人的典型表現是傻笑,外國人卻嚴肅得多。

我特別喜歡非洲木雕裏的那張莊嚴的臉。為什麽會有這樣的差別?我的分析是,中國人太“社會”,壓抑了“自我”,讓我們總是討好別人。缺乏獨處意味著缺乏自我,由沒有個性的人組成的社會是缺乏美感的。

米哈裏說,許多人屈從於主流文化,認為工作是強制性的,不理性地比較自己的工作和休閑狀態。我不完全同意這壹點。

調查發現,工作時比閑暇時更能表達情感。這與米哈裏的壹貫認識是壹致的。他引用弗洛伊德的話說,“幸福的秘密在於工作和愛情”。

他講述了壹個關於勞動者在工作中流動經歷的感人而生動的故事:

“裏科·麥德林在裝配線上工作。他每完成壹個單位,規定的時間是43秒,每個工作日需要重復600次左右。大多數人很快就會厭倦這種工作,但Rico已經做了五年多同樣的工作,仍然覺得很開心,因為他對工作的態度類似於壹個奧運會運動員...訓練自己在裝配線上創造新紀錄...經過五年的努力,他的最好成績是在28秒內組裝壹個單元...以最高速度工作時會有壹種快感。Rico說,‘這比什麽都好,比看電視有趣多了。Rico知道自己很快就會達到在同壹份工作中無法進步的極限,所以他每周定期抽出兩個晚上學習電子課程。拿到文憑後,他打算找壹份更復雜的工作。我相信他會以同樣的熱情盡力做好任何工作。"

在這種情況下,工作的挑戰可以創造流動,這是足夠生動的。我想發表壹點有偏見的評論。我經常跟學生說,妳要選擇和自己智商匹配的工作。不要發現工作十年後妳已經窮盡了這份工作中的所有奧秘。人到中年後能否重新找到並學會做壹份有挑戰性的工作,值得懷疑。用象棋做比喻。高智商的不要選跳棋。選擇圍棋,它會吸引妳很久。

令我驚訝的是,米哈裏還有壹個案例,叫“莊子善解人意牛”。這讓我很感動,因為我壹直覺得這是中國文字中最美的壹篇。《我的技工》無疑在作品中進入了壹種流動的狀態,這壹點從《莊子》的全過程描述中可以看得很清楚。米哈裏有更多的期望。

我師父回復文:“我是見了神而不是看了,而是做官的,神要做。”

米哈裏引用的英文翻譯是:

感知和理解已經停止,精神移動到它想去的地方.

作者認為“與神相遇”就是“用直覺回應”,翻譯成“靈動”不太合適。這個翻譯誤導了米哈裏。遭遇——招式——心流,這種轉換後的中英文文字對比,讓米哈裏癡迷於東方的“遭遇”,西方的“心流”。瑕不掩瑜,識牛真的很符合心流。然而,“我對牛的熟練理解”並沒有告訴米哈裏的理論。

為什麽對工作的不滿會成為主流輿論的組成部分,調查中出現悖論?我試著做這樣的解釋。

正如米哈裏所說,“工作可以是殘酷而無聊的,但也可以充滿樂趣和刺激。”最好的體驗和最壞的體驗都是在工作中,而不是在閑暇時。工作中的好經驗與個人性格息息相關,所以往往是藏在私心裏,當事人未必有宣揚的欲望。工作中的壓力、單調、過度勞累、收入低下,因為勞動者的利益和他們偉大代言人的勵誌言論,進入了公共領域,感染了眾生。雖然工作有內在的挑戰和導致流動的可能性,但除了雇主和經理,對員工來說還有其他重要的方面。最大的兩個是自由和收入。覺得收入不公平,抱怨。壹個能從工作中獲得流動經驗的勞動者大多效率低下,如果收入沒有相應提高,他比效率低下、沒有流動經驗的勞動者更容易抱怨。因此,上述悖論有很大的解釋空間。“現在我寧願幹點別的”不壹定是從現在這份有心動體驗的工作轉到沒有心動體驗的閑暇,可能是從壹份有心動體驗但薪水較低的工作轉到壹個有心動體驗且薪水較高的崗位。自由的缺失,正是青年馬克思所指出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勞動的“異化”。這壹批評雄辯而持久。

米哈裏從心流的角度觸及了這個問題,他的思想得到了完善。他說:“通過工作提高生活質量需要兩個輔助策略。壹方面,要重新設計作品,使之盡可能貼近流動活動——比如打獵、家紡、手術等等。另壹方面,要像薩拉菲娜、科拉馬和我的主人壹樣培養自我滿足的人格,強化技能,選擇可行的目標。如果單獨使用這兩種策略,不可能過多地增加工作的樂趣,但兩種策略可以產生壹種意想不到的最優體驗。”“但目前的情況是,那些有能力改變特定工作性質的人並不關註這份工作是否能帶來樂趣。管理者首要考慮的是生產力,工會領導滿腦子都是安全,保險,工資。在短期內,這些前提可能與產生流動的條件相沖突。這真的很可惜,因為如果勞動者真的喜歡自己的工作,那麽不僅自己會受益,效率也會提高,其他的目標也就水到渠成了。"

米哈裏的改革建議不容易實現。就連工會領導人也沒有對此做出承諾,這表明雇主和雇員實際上都享有資本主義價值觀:貨幣收益。

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突破有望出現。也就是隨著機器人的大規模出現,人們的工作時間會越來越少,休閑時間會越來越多。這樣,缺乏自由和自主權的問題就會得到緩解。雖然勞動者在工作中並沒有獲得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權,但是他們在整體生存中獲得自由和自主權的時間卻大大增加了。米哈裏的問題也將發生轉變,獲取更多流量的主戰場將從工作轉向休閑。

凱恩斯在1920做了壹個偉大的預言:經濟問題會在壹百年內結束。“自從人類出現以來,我們第壹次遇到了他的真實而永恒的問題——從緊迫的經濟束縛中解放出來後,我們應該如何利用他的自由?科學的力量和復利會為他贏得閑暇,他如何度過這段時光,活得更明智、更舒適?”

好在歷史上的貴族階層已經做了嘗試,積累了經驗。貴族階級脫離生產,率先面對生活的難以承受的挑戰。有的貴族受困於物欲,有的則選擇體育、音樂、詩詞歌賦的藝術生活方式。中國和西方在這裏是高度壹致的。

謝謝妳給我服務的機會。謝謝妳的慈善!謝謝妳和我* * *享受美好的生活質量,祝好運!

感恩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