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
馬鈴薯含有壹些有毒的生物堿,主要是茄堿和毛殼黴堿,但壹般經過170℃的高溫烹調,有毒物質就會分解。野生的馬鈴薯毒性較高,茄堿中毒會導致頭痛、腹瀉、抽搐,昏迷,甚至會導致死亡。但壹般栽培的馬鈴薯毒性很低,很少有馬鈴薯中毒事件發生。栽培馬鈴薯壹般含生物堿低於0.2毫克/克,壹般超過200毫克才會導致中毒現象,相當於壹次吃掉1.4公斤生馬鈴薯。=7009010402215
馬鈴薯儲存時如果暴露在光線下,會變綠,同時有毒物質會增加;
發芽馬鈴薯芽眼部分變紫也會使有毒物質積累,容易發生中毒事件,食用時要註意。
整個馬鈴薯的甙生物堿含量,是以薯皮(以重量計占20%)和薯肉(以重量計占80%)的α-茄堿含量和α-卡茄堿含量的總和計算。至於薯肉檢測不到α-茄堿和α-卡茄堿,是以檢測限的壹半數值計算。[email protected] / dog_1996118 / lamhayley22005
2. 已發芽的馬鈴薯
在紅皮馬鈴薯樣本的芽部發現α-茄堿和α-卡茄堿的含量很高,分別達每公斤3500毫克和4100毫克(見表2)。
表2:紅皮馬鈴薯芽部和薯肉(以每公斤計算)的α-茄堿和α-卡茄堿含量(毫克)
品種
α- 茄堿
α- 卡茄堿
薯肉
芽部
薯肉
芽部
發芽的紅皮馬鈴薯
未檢出
3500
未檢出
4100
檢測限 = 每公斤10毫克
過去曾有因進食馬鈴薯而攝入大量甙生物堿(例如茄堿〔又稱龍葵素〕)引致急性中毒的個案,被誤診為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所有茄科植物都產生甙生物堿毒素。馬鈴薯所含的甙生物堿主要是?-茄堿和?-卡茄堿,是由周皮的薄壁組織細胞和塊莖皮層產生。這些化學物對昆蟲和動物具毒性,用以保護植物免受捕食者侵害。壹般而言,所有馬鈴薯塊莖都含小量甙生物堿,薯皮和代謝活動較強的部分的含量則較高,例如芽眼。在變綠或壞的馬鈴薯中甙生物堿含量較高,而芽部的甙生物堿含量可以相當高。清洗、浸泡或烹煮都不能把毒素降低;茄鹹含量高的馬鈴薯在煮熟後有苦味,食用後會令咽喉有燒灼感。
毒性
新鮮且沒有損壞的可食用植物的甙生物堿含量,壹般不會引致中毒。不過,攝入大量甙生物堿則會產生毒性反應。
急性毒性
甙生物堿的急性毒性影響最令人關註。根據記錄,因進食變綠、損壞或已發芽的馬鈴薯引致攝入大量甙生物堿而導致人類中毒(甚或死亡)的個案為數不少。按人類每公斤體重計算,如攝入超過2.8毫克甙生物堿,便會出現急性中毒癥狀。癥狀可在進食含毒性的馬鈴薯後數分鐘至兩天內出現,較嚴重個案的潛伏期壹般較長。
輕微中毒的癥狀有急性腸胃不適,伴有腹瀉、嘔吐和嚴重腹痛。茄屬生物堿對中樞神經系統的膽堿酯酶活性有強烈抑制作用。多種生物堿可以模仿或阻斷神經遞質的傳導,導致急性中毒。中毒較嚴重的人可能出現的神經系統癥狀包括昏睡、反應冷淡、思維混亂、疲乏和視力模糊,繼而失去意識,有些甚至死亡。
甙生物堿亦具有類似皂甙的特性,能破壞胃腸道黏膜的功能,導致出血。如胃腸道壞死的程度遠較抑制乙酰膽堿酯酶活性的效果嚴重,足以引致死亡。
慢性毒性
由於缺乏有關馬鈴薯的甙生物堿引致慢性中毒的數據,所以未能充分評估其最大無不良作用劑量,亦未能確定人體每日可容忍的攝入量。,馬鈴薯介紹
馬鈴薯又叫土豆、洋芋、地瓜
學名 : Solanum tuberosum
名由 : 因為食用部位在地下,很像蕃薯,又采收時每壹株都有數個塊根,像壹串掛在耕作馬脖上的鈴鐺,故有『馬鈴薯』此名。
型態 : 莖長60~100公分,初夏時,莖的頂端會開數朵直徑2~3公分的和瓣花,花色有白、粉紅色及淡紫色,中央的花蕊呈黃色,地下有匍匐莖,秋天時匍匐莖前端會膨大形成塊莖。
[概述]
它原產在南美洲的智利、秘魯,古時候,洋芋是印第安人的主要糧食,後來傳入歐洲。在300年前傳到中國,現在各地已普遍種植,馬鈴薯營養豐富,即可作糧食,又可烹調多樣美味菜看,馬鈴薯在歐洲被稱為"第二面包",它可以加工成400多種主副食品。主要當蔬菜吃,尤其在春天青黃不接的蔬菜淡季。馬鈴薯性昧甘、平,其有益氣健脾、消炎解毒之功效,適用於治療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痛、習慣性便秘和皮膚濕疹等癥。
[營養成分]
水分79.9克、蛋白質2.3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16.6克、熱量77千卡、粗纖維0.3克、灰分0.8克、鈣11毫克、磷64毫克、鐵1.2毫克、胡蘿蔔素0.01毫克、硫胺素0.10毫克、核黃素0.03毫克、尼克酸0.4毫克、抗壞血酸10毫克。
[營養分析]
馬鈴薯含有澱粉、蛋白質、磷、鐵、無機鹽、多種維生素,兼具蔬菜、糧食雙重優點。在馬鈴薯的全部營養物質中,澱粉含量占第壹位,其次是蛋白質。馬鈴薯的蛋白質屬於完全蛋白質,能很好地為人體所吸收,它所含的維生素C比去皮的蘋果高壹倍。古時人們出海遠航,為進免發生壞血病,都隨身帶著馬鈴薯。壹個人吃200~300克鮮馬鈴薯,就可補償他壹晝夜裏維生素C的消耗。馬鈴薯的各種營養成份比例平衡,而且全面,曾有資料報道,每天只吃全脂牛奶和馬鈴薯,便可得到人體所需的壹切食物元素。
馬鈴薯發綠、發芽,常是因為保存不好引起的,譬如讓馬鈴薯受陽光曬時,就容易發芽,尤其是在冬末春初的季節,壹定要儲藏好,以免浪費了
馬鈴薯發芽的原因:
馬鈴薯含有許多的澱粉,營養豐富,是很好的食物。不過當它的皮變成青綠色,甚至已經開始漲出小嫩芽時,它就不能吃了。因為這時,在它的表皮裏會產生壹種叫做「龍葵精」的劇毒,這種劇毒只要壹點點,就能使人中毒。中了這種劇毒後,人會感到頭暈、抽筋、嘔吐、喉頭發養、眼睛怕光,如果吃多了,會使人呼吸麻痹、心臟停止而死亡。
馬鈴薯發綠、發芽,常是因為保存不好引起的,譬如讓馬鈴薯受陽光曬時,就容易發芽,尤其是在冬末春初的季節,壹定要儲藏好,以免浪費了
馬鈴薯應存放於幹燥陰涼處或經輻照處理,以防止發芽。
馬鈴薯收獲後可以貯存到第二年秋天,壹般要用稻草覆蓋,避光、陰冷、幹燥條件貯存,冬季要防凍,春季要避免發芽,如果要發芽必須烘幹或曝曬幹燥。
存放在幹燥場所可免發芽,貯放冰箱並不適合。,參考: .geocities/kobojo036/01,心血管及睡眠健康
1988年諾貝爾醫學得主LOUIS IGNARRO 博土研發夜寧新
可以遠離高血壓、 糖尿病 、老年癡呆、中風、性功能障礙 、心臟病及強化心血管健康,提升睡眠質素
代餐$13元,可加生果蜜瓜、香蕉、奇異果做奶昔,對美容暗瘡都好好,牛奶、豆漿、咖啡亦可加入隨您喜歡轉味道
壹杯相當於33種蔬菜, 6種水果, 內含200多種營養素, 蛋白素相等於 5 錢燕窩、2 份蔬菜、1 份水果、1 塊牛扒同半杯鮮奶!
我做文職133磅 減咗22磅,改善頭痛,胃痛,暈車浪, 靜脈曲脹
個女14歲三個月減20磅.改善鼻敏感, 流鼻血,暗瘡問題
健康新文化HealthComeTrue/life,名由 : 因為食用部位在地下,很像蕃薯,又采收時每壹株都有數個塊根,像壹串掛在耕作馬脖上的鈴鐺,故有『馬鈴薯』此名。
型態 : 莖長60~100公分,初夏時,莖的頂端會開數朵直徑2~3公分的和瓣花,花色有白、粉紅色及淡紫色,中央的花蕊呈黃色,地下有匍匐莖,秋天時匍匐莖前端會膨大形成塊莖。
[概述]
它原產在南美洲的智利、秘魯,古時候,洋芋是印第安人的主要糧食,後來傳入歐洲。在300年前傳到中國,現在各地已普遍種植,馬鈴薯營養豐富,即可作糧食,又可烹調多樣美味菜看,馬鈴薯在歐洲被稱為"第二面包",它可以加工成400多種主副食品。主要當蔬菜吃,尤其在春天青黃不接的蔬菜淡季。馬鈴薯性昧甘、平,其有益氣健脾、消炎解毒之功效,適用於治療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痛、習慣性便秘和皮膚濕疹等癥。
[營養成分]
水分79.9克、蛋白質2.3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16.6克、熱量77千卡、粗纖維0.3克、灰分0.8克、鈣11毫克、磷64毫克、鐵1.2毫克、胡蘿蔔素0.01毫克、硫胺素0.10毫克、核黃素0.03毫克、尼克酸0.4毫克、抗壞血酸10毫克。
[營養分析]
馬鈴薯含有澱粉、蛋白質、磷、鐵、無機鹽、多種維生素,兼具蔬菜、糧食雙重優點。在馬鈴薯的全部營養物質中,澱粉含量占第壹位,其次是蛋白質。馬鈴薯的蛋白質屬於完全蛋白質,能很好地為人體所吸收,它所含的維生素C比去皮的蘋果高壹倍。古時人們出海遠航,為進免發生壞血病,都隨身帶著馬鈴薯。壹個人吃200~300克鮮馬鈴薯,就可補償他壹晝夜裏維生素C的消耗。馬鈴薯的各種營養成份比例平衡,而且全面,曾有資料報道,每天只吃全脂牛奶和馬鈴薯,便可得到人體所需的壹切食物元素。
REASON:
在它的表皮裏會產生壹種叫做"龍葵精"的劇毒,這種劇毒只有壹點點,就能使人中毒,中了這種劇毒後,人會感到頭暈,抽筋,嘔吐,喉嚨會癢,眼睛怕光,如果進食過多,會使人麻痹,心臟停止至死亡,
馬鈴薯發綠,發芽,常是因為保存不好引起的,例如:受到陽光曝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