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和西洋參都是人們常見的補氣的中藥。
由於在日常生活和各類保健品中非常常見,有的人就想對這兩種藥物的補氣效果進行比較,到底哪種的補氣效果好?
這裏分析如下。
中醫說的氣,有什麽含義?
補氣到底補的是什麽?也就是中醫所說的氣是指什麽?氣血理論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醫學的 “氣”具有多重含義,從廣義角度來講無所不包,故有正氣、邪氣、精氣、血氣、神氣、谷氣、藥氣等,有壹定的哲學抽象概括性。實際上中醫學又將人體的精微物質進行了詳細分類,分為: 氣、血、精、津液等。
其中 “氣” 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之壹。其來源不外自然界的清氣、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氣及腎中的精氣。而且指出氣依據生成、分布和功能的不同又可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臟腑經絡之氣。
這些氣雖有不同,但其功能總體來說不外溫煦作用、推動作用、防禦作用、固攝作用、中介作用等。也就是說中醫所謂的“氣”既有古代哲學的概念又包含中醫對人體解剖和生理病理的理解。截至目前,也沒有學者真正能夠舉出令所有人都口服心服的具體的物質對“氣”進行衡量和比較。
所以我們既然無法說明“氣”是什麽,也就無法衡量黃芪和西洋參哪種補氣效果好。
黃芪和西洋參功效不同
黃芪和西洋參雖然大方向都是補氣藥,但是還是有著不同的適應癥和功效。
(1)黃芪
黃芪屬於溫補藥材,有補氣固表、托毒排膿、利尿、生肌的功效,常用於氣虛乏力、久瀉脫肛、自汗、水腫、子宮脫垂、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瘡口久不愈合等。壹般每次服用10g左右,服用過量可能導致上火。
(2)西洋參
西洋參也叫花旗參,是產自美國和加拿大等地的人參。性涼、味微苦,有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的功效,用於氣虛陰虧、虛熱煩倦、肺虛久嗽、咽幹口渴、內熱、消渴、口燥喉幹、咳喘痰血等。壹般用量3-6g。
無論是黃芪還是西洋參,都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雖然都是補氣藥,黃芪重在補氣固表,用於氣虛乏力,而西洋參重在補氣養陰,用於氣虛陰虧。側重點不同,適應癥不同,自然也不好直接比較。
結語
綜上,中醫的氣血理論非常復雜,而且黃芪和西洋參二者功效不同,無法進行直接的比較,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不能僅僅只看功效還要看適不適合自身的體質和疾病。所以不要自行購買食用,最好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的藥物。
參考文獻:
[1] 張書金, 李佳晌, 賈雲芳, et al. 黃芪、西洋參、黨參生血能力差異性比較及機制探討[J]. 河北中醫藥學報, 2018, v.33;No.133(0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