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將功能需求融入平面設計
建築平面設計應該是藝術與實用功能的結合。建築平面設計最常用的形式設計方法是從建築的工程要求出發,構思建築平面設計的創意,將功能要求融入到形式設計中,避免在體現平面創意的同時,不能充分實現建築的功能。例如,在美國紐約的古根海姆博物館,建築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在結合博物館人流流線功能的基礎上,打破了傳統博物館平行、正交的建築圖形形式,用彎曲的螺旋面形式將展品排列成螺旋狀。弗蘭克·勞埃德·賴特還將線與面的向心力和離心力有機地統壹在同壹平面內,同時塑造了螺旋展的內在功能,使平面形態與功能自然融為壹體。許多後現代建築師都從古根海姆博物館獲得了設計靈感,不僅展現了建築平面形式的藝術性,而且借助藝術形式更加科學合理地突出了實用功能。很多情況下,不同的功能需要用不同的平面形式來表達,這也是古典主義的命題之壹。比如羅馬廣場大多會采用巴西利卡式的平面形式,基督教堂會采用拉丁十字或希臘十字的平面布局形式。
2.將傳統符號融入平面設計。
所謂傳統符號,是指建築所在地的歷史文化內涵。建築的造型設計強調個性特征的塑造,傳統符號是其中的重要元素之壹。在歷史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建築造型設計的個性特征會越來越明顯。印度博帕爾的議會大廈就是壹個眾所周知的例子。建築師查爾斯·科雷亞(Charles Correa)考察了博帕爾周邊的歷史文化環境,發現除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外,周邊還有天然湖泊和青山,也有很多穆斯林建築,其中三池塔就是其中之壹。查爾斯·科雷亞從中獲得了靈感。在設計博帕爾的形態時,他提取了古印度和伊斯蘭文化中曼陀羅圖案的傳統象征元素,以九宮格的形式得到平面設計的靈感,以圓形作為建築平面的基本形態,然後將建築分為大廳、庭院、下院、下院、圖書館和綜合大廳,其中前兩者形成壹個十字形的平面,後四者放置在十字的各個角落。設置了三條互不相交的路線,都能領略到伊斯蘭建築傳統的象征藝術魅力。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可以領略到古印度的世界觀和宗教觀,這使得博帕爾成為印度乃至世界上最具象征意義的平面設計陣地,也是印度和伊斯蘭建築中不可多得的建築奇觀。
在當代中國,如何在建築中體現中國的傳統元素,是很多建築師都在探索的問題。所謂“仿古建築”,只是外表“中國化”,建造方法、結構、材料完全不同。就連最能體現中國古代建築技術之壹的鬥拱,也不再是建築結構的壹部分,而只是壹種裝飾。這種外觀的模仿真的能體現中國古建築的歷史傳承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除了壹些特定的環境,沒有必要對中國古代的木結構建築進行完整形式的重建。我們需要的是對古老傳統的繼承和發展,而不僅僅是模仿。空間是表達建築情感的重要載體。同樣,我們可以通過塑造空間來體現傳統。例如,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將中庭空間引入日本傳統城市住宅,表達了從日本關西住宅繼承的傳統居住形式。同樣,在寺廟景區遊客服務中心的建築設計中,我們可以在適應場地現狀的基礎上,對傳統四合院的空間形態進行演變,得到壹個合適的平面形態。
3.在形態設計中融入心理感受。
建築平面形態設計的效果不僅僅是為了視覺享受,更是為了刺激視覺器官,將形態設計的內涵傳遞到觀者的內心。也就是說,我們常見的扭曲的建築形式並不是天馬行空的設計,而是為了達到某種內在的震撼效果。比如在日本,“真嗣本福寺水禦堂”舊址就位於日本兵庫縣東浦市。設計師安藤忠雄希望創造壹個融合現代科技的感性寺廟場所。他認為印度佛教是“水生蓮花”,“蓮花”是釋迦牟尼開悟的象征,給人壹種看到極樂凈土的心理感覺。所以他認為有必要在荷塘下面建禦殿,以體現諸佛眾生。後來在壹位僧人的大力支持下,終於完成了水玉堂的設計,在形式結構、空間布局、選材等方面,直接超越了傳統木構寺廟結構的固定思維。“甄珍派本福寺水禦殿”的平面形式是:殿宇置於地面以下,上方是壹池漂浮的荷花。遊客會覺得與荷花池融為壹體,有壹種洗去塵埃的空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