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兒童繪畫的四個發展階段

兒童繪畫的四個發展階段

兒童繪畫的四個發展階段

 兒童繪畫是指在孩童時期,兒童對外部世界充滿好奇的觀察後,通過想像力並經過自由發揮,采用塗鴉或繪制出來的作品。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兒童繪畫的四個發展階段,僅供參考,大家壹起來看看吧。

 塗鴉期(2—4歲)

 孩子喜歡無序亂塗亂畫,沒有任何主題,也不拘泥於在紙上。拿著筆,只要高興,什麽地方都可以“作畫”,最常見的就是雪白的墻壁上隨心所欲。在後期,孩子會自己給畫命名,家長可能覺得“無厘頭”,而這正是孩子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的萌芽。

 前圖示期(4—7歲)

 孩子可以畫出人的基本框架,並開始對事物進行象征性描繪,例如用圓圈代表人的頭等等。這個時期的兒童所畫的圖形沒有表現出遠近、立體感,但可以將自己看不到卻知道的東西也畫出來。

 圖示期(7—9歲)

 可以精細表現人物、事物,突出自己認為重要的部分,有空間感,開始靈活運用色彩。這個時期的孩子有非常強的創造力,思維不受約束,是美術發展的黃金期。

 寫實期(9—15歲)

 孩子開始由抽象畫轉向對事物進行寫實,體現事物的立體空間感,表現出壹定的透視關系,出現重疊形式。繪畫中運用了更多理性思維,創造性的發散式思維開始削弱,表現形式較為刻板。掌握了孩子不同繪畫時期的心理特點以及表現形式,家長可以遵循孩子自身的發展規律,引導孩子發揮興趣與特長。

 繪畫作為孩子的另壹種語言,可以幫助我們在孩子不善語言表達時,更準確地讀懂孩子的內心,理解他的情緒,運用繪畫作為媒介,來建立信任關系。

 繪畫是壹種溝通手段

 兒童對繪畫天然不排斥,拿起畫筆,不受限制的塗鴉表達,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多的訊息。

 在壹次幼兒園繪畫課上,壹個孩子畫了壹只老母雞和兩只小雞。老師問孩子,“這個老母雞和小雞在幹什麽?”孩子的回答是,“老母雞在不停的對著小雞,咯咯咯,小雞都煩死了。”

 孩子最擅長用象征性的事物表達身邊的親人、朋友與關系。“老母雞”指的是她的媽媽,而兩只小雞分別是她和弟弟。然後孩子的話匣子就打開了,原來在家裏,媽媽總愛對孩子羅嗦,就像老母雞對著小雞“咯咯咯”壹樣,孩子不喜歡媽媽這樣,但不知道怎麽向媽媽表達,所以很不開心。

 當我們從繪畫中看到這壹點,就理解了孩子的需求,原來她不喜歡媽媽這樣對待她,媽媽也就會適時地做出改變了。

 繪畫是情緒的有效表達

 孩子在遭遇到傷害或者恐怖事件時,最本能的反應就是哭泣或者攻擊,但也有孩子因為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不被允許這樣表達。

 小時候,我就是這樣壹個不被允許表達的孩子。有壹次,在外面受到別人的欺負,我非常委屈,回家向爸爸告狀。原想找他給我撐腰,結果他不聽我的任何解釋,反而還把我教訓壹通。

 我內心更加委屈了,這份委屈就壹直壓抑在內心。以後再遇到類似的事情,我就選擇不再告訴家人,自己壹個人去承受;再以後,我就學會了只報喜不報憂的溝通模式,以獲得爸爸的愛。

 這個例子是想讓家長明白,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情緒表達很重要。而繪畫可以幫助孩子有效地表達他們的情緒,也能讓父母了解孩子情緒背後的需要。

 假如孩子只是壹直處在情緒中,什麽也問不出來,拿出壹張紙,壹盒彩筆,讓孩子隨意在紙上塗鴉。彩筆是家長賦予孩子的壹件“武器”,表達他的憤怒與委屈。孩子可能會用力地在紙上畫出壹些雜亂的線條,在手臂運動的過程中,情緒找到了出口,慢慢的,他的情緒就會平復,不再那麽焦燥。

 再準備新的紙給他畫,此時,孩子會嘗試畫壹些圖形,或者人物,線條也不會那麽淩亂了。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委屈與憤怒,那麽,負面的情緒就得到了較好的宣泄。

 繪畫是療愈創傷的工具

 當年汶川地震後對孩子的心理危機幹預,運用得最多的就是繪畫。把孩子們集中在壹個安全和舒適的環境下,讓孩子自由繪畫,表達悲傷與恐懼。

 在情緒疏通階段,通過繪畫活動,疏通孩子被堵塞的情緒,引導孩子接受親人已逝的事實。

 在重建階段,通過壹系列主題繪畫的設計,給孩子植入積極的、有意義的生活事件及圖像,讓孩子體會到積極向上的東西,改變就在畫面中不斷地凸顯出來。

 曾經有壹位幼兒園老師找到我,說班上有個孩子最近有些反常,不願意參與集體活動,情緒低落,問她什麽也不回答,不知道該怎麽辦。我推薦她讓孩子畫畫,從孩子的畫中找找線索。

 當時繪畫的主題是“我的家”,孩子畫中呈現出壹個亂七八糟的家:中間擺放了壹張餐桌,餐桌的兩頭分別坐著她自己和媽媽。這樣壹幅反映家庭的繪畫,明顯有些缺陷,就是孩子爸爸的缺失。

 我們通過這個線索打開了孩子的心門。原來孩子的父母離異,父親離開了家,母親對她的感受和疑惑不管不問,孩子有壹種被拋棄的感覺,內心自責、沮喪、孤單、無助。

 我們通過繪畫了解了她的內心世界,然後鼓勵她用繪畫對父母離婚所導致的創傷性情感加以釋放,從而引導孩子理解父母的行為,告訴她父母的分開不代表對她的愛有所減少,那是大人的事情,她不必為此而內疚。孩子逐漸從低落的情緒中走了出來。

 繪畫可以提高兒童的自我價值

 在兒童畫中,我們經常會讓孩子畫自畫像,自畫像可以投射出孩子對自我的認知,當然,通過自畫像分析孩子,我們需要了解孩子的成長環境等很多背景資料,而分析的結果也僅僅是做為參考,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簽。

 有壹個網絡成癮的孩子,自畫像的整個人物都非常小,頭發像壹團亂草,衣服塗成黑色,腿也塗成黑色,這些都投射出孩子自身價值感、成就感低,行為退縮,對自我的接納度不高。衣服的黑色反映出對自我的否定,腿部塗黑表明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誘惑,這正是網絡成癮的原因之壹。

 通過兒童繪畫治療,可以幫助孩子緩解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將心中無法釋放的恐懼與焦慮通過繪畫和交談表達出來,增強孩子積極的自我概念,提高自信。兒童從治療初期到治療結束的整個過程中畫面的對比,我們也很容易看出孩子的變化。

 繪畫可以改進兒童的社交技巧

 小強是壹個5歲的男孩,從小與爺爺奶奶壹起生活,父母在外地工作。他不太喜歡與其他同伴壹起玩耍,經常獨自拿著玩具自言自語,但有時會出奇不意地把小朋友推倒,把小朋友搭好的積木掀翻,有時會抓人、咬人,具有壹定的攻擊性。

 在通過對家長、撫養者、老師的訪談中,我們獲得了比較詳實的背景資料,在繪畫設計上,讓他完成了自畫像、我的`家、我喜歡的人、我的幼兒園生活等等主題,把他內心的沖突借著繪畫活動向外界投射或轉移。

 情緒發泄後,逐漸喚起他的積極體驗,引導他在認知上去發現攻擊行為是別人不接受他、不願意與他壹起玩的原因,同時要求家長給予孩子更多的關註和關愛,孩子的攻擊行為逐漸減少,可以與其他小朋友壹起完成遊戲項目,使他與同伴的關系得到改善。

 畫心——通過繪畫,就像壹面鏡子,讓我們看見孩子內心無意識的情緒和情感。

 兒童繪畫是兒童反映自身生活的表現

 兒童繪畫是兒童反映自身生活的主體性表現活動,如果沒有強烈的表現自身的欲望,也就不會產生真正屬於兒童自己的繪畫。通常人們認為,繪畫是壹種技能,需要成人傳授,殊不知繪畫能力是人的潛在能力,大多數兒童都能以各種自發的方法作畫,他們創造視覺符號表達思想、情感、願望,用繪畫作為思想交流的工具表現對事物的認識、看法、感受。通過繪畫可以使人們了解兒童成長中的方方面面,如智力成長狀況、性格、愛好、心理健康等等。兒童生活的環境決定著兒童繪畫題材的內容,新鮮有趣的事時時激發著創作靈感,引起繪畫的沖動。當那些饒有意味、生動感人的形象躍然紙上時,我們能深刻認識和體會兒童自身蘊藏的創作能力和表現能力。

 兒童繪畫作為壹種視覺符號語言,其表現有以下類型:

 說明性表現:把所有說明的事件、情景用圖像符號做示意性表述。

 情意性表現:對經歷的事通過誇張形象傳達感受,這種類型的繪畫多出自情感型兒童之手。

 直覺感受表現:對所觀察的事件用畫面做清晰、明確描述。

 認識的綜合表現:對事物所了解的各方面,根據記憶進行主觀組織,做綜合概括性介紹。

 想象性表現:根據生活經驗通過聯想或想象創造虛構性形象或場景。

 記實性表現:根據所觀察的事物,憑記憶再現客觀情景。

 裝飾性表現:把生活中的形象加以組織裝飾、美化,使其具有美感。

 兒童的繪畫創作壹方面反映兒童的心理發育水平,另壹方面也促進兒童心智成長,繪畫本身對兒童的感知能力、記憶能力、想象力和創造思維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兒童六七歲以後開始入學讀書,在心理發展上進入重大的轉折時期。小學生活使兒童不斷掌握和理解各種知識和經驗,接受基本技能和行為規範的訓練,兒童心理過程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也隨之得到發展。通過間接知識、經驗的學習,他們逐漸學會用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來掌握概念,學會進行邏輯判斷推理,從而促進了邏輯思維能力發展,使他們的創造能力產生實質性進展。中高年級學生創作對表象的創造性改造逐漸增多,思維發展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形成了初步的抽象、概括、比較、分類、具體化和系統化能力,學會了進行初步的判斷和推理,表現出較完整的思維過程。這壹時期兒童創作具備明確的目的性,思維品質不斷發展成熟,如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和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