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為栽培,或野生於雜樹林、河邊、田地旁。分布廣東、廣西、福建、臺灣、雲南等地。
采集春季采摘,除去種子,曬幹。
藥理作用果肉具輕瀉作用,可能因含大量酒石酸之故,煮熟者此作用即消失。種子的外皮含大量鞣質,非洲人用以治療痢疾,煎劑用以治膿瘍。植物的某些部分有抗菌作用,樹皮剛無。其葉在體外對革蘭氏陽性球菌、大腸桿菌有抑菌作用,有效成分可能是牡荊素。葉和莖的煎劑對離體豚鼠回腸有較弱的抑制作用,水提取物(加酒精除去沈澱者)抑制作用較強,兩者對人員離體子宮均無明顯作用。煎劑對離體兔十二指腸無明顯作用,對離體兔心則有抑制作用;水提取物在大鼠後肢灌流試驗中有顯著舒張血管作用,對麻醉狗的血壓,煎劑及水提取物均無明顯影響。小鼠腹腔註射1克生藥/只,兩種制劑均無明顯毒性。
功用主治清暑熱,化積滯。治暑熱食欲不振,妊娠嘔吐,小兒疳積。
①《滇南本草》:"治酒化為痰,隔於胃中,同白糖煎膏,早晚服壹錢。"
②《雲南中草藥選》:"清熱解暑,消食化積。"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或熬膏。
選方預防中暑,飲食不振,妊娠嘔吐,便秘,小兒疳積:酸角五錢至壹兩。水煎服。(《雲南中草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