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客家圍屋的形制也可分為“口”字形和“國”字形兩大類。其形狀多為方形,也有圓形、半圓形和不規則形。結構形式由混凝土、河卵石、青磚和石頭組成。
贛南的圍屋是堅固的民居,具有鮮明的防禦特征,是古代寺廟、住宅和城堡的結合體。他們有堅實的防禦功能和氏族群體的親和力。贛南的圍屋都是簡單的圍屋,兩三層,壹個懸挑的遊廊結構。
客家圍的由來
根據有關資料的記載和實地調查,客家圍大多建於明末清初。此時,由於社會動蕩、戰亂頻繁、人民缺乏安全感,遠離家鄉生活的客家人為了保護自己和家人,設計創造了防禦強大的城堡式民居建築。龍南縣目前最早的圍屋是明朝萬歷年間修建的東水烏石圍、楊村,以及崇禎年間修建的武當田心圍。
清初建造的圍屋約占總圍屋的30%。最具代表性的是楊村伊彥圈舍(建於清順治七年)和關西圍(建於清嘉慶至道光年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末建造的圍屋數量最多,約占總數的60%,如光緒年間建造的裏仁沙壩圍、民國三年建造的文龍窯三圍等。進入民國以後,由於封建專制的衰落和民主文明的興起,交通和社會趨於穩定,土匪和宗族勢力大大削弱,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得到壹定程度的保障,於是這種城堡式的圈地被制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