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使用的農歷中,有壹種“支歷”,使用“天幹”(甲、乙、丙、丁、戊、庚、辛、人、桂)和“地支”(子、醜、陰、卯、辰、巳、午)10個字符。根據《幹支吉日法》的規定,夏季至日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倒伏的開始日,第四個庚日為中間倒伏的開始日,立秋後的第壹個庚日為終倒伏的開始日,規定初倒伏和終倒伏各為10天。按照這個規律,有些年份的盛夏是10天,有些年份的盛夏是20天。
現代歷法很少標註“幹支”歷法,所以壹般看不出那壹天是“庚日”,要查“黃歷”。2010的夏季至日是6月21(主支為壬寅),之後的第壹個庚日是6月29日(主支為耿旭)。那麽,第三個庚日是七月19(耿武),是第壹個秋天的第壹天,第四個庚日是七月二十九日。
如果立秋那天正好是庚日,那就應該從下壹個“庚日”開始,而不是從立秋那天開始。以2012為例。2012年8月7日,立秋,那天的主支是“庚子”,最後壹天是8月17日的下壹個“庚日”。因為每年立秋,無論是8月7日、8日還是9日,如果那天正好是“庚日”,那麽這個“庚日”就在前壹天的23時開始,也就是說,它先到達“庚日”,然後立秋,所以“立秋”後的第壹個“庚日”是在十天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