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拼音:jì)是漢語二級通用規範漢字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產生時代可能更早? 。稷本義是壹種糧食作物,但具體所指說法不壹,壹說為谷子,壹說為高粱,壹說為不粘的黍。稷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糧食作物,被當作百谷之長。稷由百谷之長演變為五谷之神,和土神合稱“社稷”,後成為國家的代稱。
“稷”是形聲字。金文、小篆(圖7)、隸書均從“禾”旁,表示與谷類作物有關;“畟(cè)”作聲旁,指示讀音。“稷”本義指壹種糧食作物,但具體指哪壹種作物原來並沒有統壹的答案。《爾雅正義》指出,北方稱“稷”為谷子,它所產的米稱為小米。王念孫《廣雅疏證·釋草》中解釋道:“稷,今人謂之高粱。”段玉裁《說文解字註》中引用程瑤田《九谷考》的說法:“稷……北方謂之高粱,或謂之紅粱。” 在現代,稷是壹個獨立的物種,由於長期栽培選育,品種繁多,大體分為粘或不粘兩類,《本草綱目》稱粘者為黍,不粘者為稷;民間又將粘的稱黍,不粘的稱糜。?
戰國金文中有圖的字形,這個字形隸定後寫作“禝”,有人釋為“稷”的異體字。字從示,表示與神明有關,稷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糧食作物,被當作百谷之長,所以“稷”引申指五谷之神,故從示;而右部的“畟”是指示讀音的聲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