嗩吶音量宏大雄渾,音色高亢明亮,地方色彩濃厚。適合表現熱烈歡騰的氣氛和雄偉壯麗的場面,能深刻細膩地表達內心的思想感情。是壹種表現力很強的樂器。這首曲子最初流行於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隨著熱情歡快的旋律和鳥兒歌唱的聲音,音樂展現了壹個充滿活力的自然場景。1953春,山東省菏澤地區代表隊作為嗩吶獨奏參加全國演出,受到熱烈歡迎。這首歌在民間演奏時,結構松散,藝人即興創作,加入了公雞打鳴、母雞打鳴的聲音,甚至還有孩子的啼哭聲。後來在專業音樂人的幫助下,民間音樂人任同祥針對原曲的缺陷,壓縮了鳥叫聲,刪除了雞叫聲,設計了壹段華彩樂段,運用特殊循環通風法的長音演奏技巧,擴大了快板的尾部,使整首歌在熱烈歡騰的氣氛中結束。到了70年代,又增加了壹個引子,加強了音樂性,擴充了豐富多彩的樂句,使用了快速的雙吐演奏手法,使音樂更加工整。樂曲開始時,從嗩吶中吹出壹個長音符,接著是百鳥齊鳴的引子,接著是歡快的旋律,接著是各種鳥兒的競相鳴叫,並伴有固定的曲調,趣味性十足,形象生動。運用快速的雙吐的演奏技巧,以及帶著長呼吸的長音,音樂高潮叠起。鳥兒又壹次齊聲歌唱,與介紹相呼應。喜慶的嗩吶,優美的二胡,悠揚的笛子,靜謐的古箏,斷腸的琵琶,擾人的跳動。......